全國再生稻第一縣,緣何是霍邱?
5月初,初夏,在霍邱縣的中南部鄉鎮,處處可見農戶在進行再生稻插秧作業。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2025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促進再生稻發展重點工作導引(2025-2030年)》,提出在“兩季不足、一季有餘”稻區,促進再生稻持續穩定發展,力爭到2030年全國再生稻面積新增1000萬畝左右。
從最初零零散散幾千畝,到今年計劃種植面積突破80萬畝,霍邱縣在短短几年裡實現再生稻種植規模化,成爲全國再生稻種植第一縣。
近日,記者來到霍邱田頭,試圖尋找再生稻發展的“密碼”。
再生稻“再生有道”
在霍邱縣衆興集鎮林祠村,種糧大戶熊永前正和工人在田裡栽插再生稻。“一共400畝再生稻,已經插了一大半了。雖然今年太旱了,耽誤了日子,但只要後期管理仔細,天氣給力,不會對產量造成大的影響。”熊永前對今年再生稻的收成信心十足。
熊永前以前一直堅持着一季稻一季麥的傳統種植模式。2021年的一場小小意外,讓他第一次注意到再生稻。
“2021年秋,雨水多,小麥種不下去,錯過了茬口,田就閒着了。2022年年初,縣裡、鎮裡的農技人員都上門,勸我試試種植再生稻,一年兩收,我就試着種了百把畝。”熊永前說。再生稻效益的確可觀,如今熊永前家幾乎所有的田地都改成了再生稻和稻蝦田。
和熊永前一樣,霍邱再生稻產業發展的起點也是因爲一場天災。2020年7月,沿淮地區發生洪澇災害,該縣270萬畝水稻受災面積達到51萬畝。“爲了減少損失,穩住全縣糧食產量,我們在中南部鄉鎮挑選了25萬畝受災較輕的水稻,加強田管,發展再生稻。當年再生稻二茬稻總產達3.5萬噸,讓我們重新審視再生稻的潛力。”霍邱縣種植業發展中心主任王維國說。
再生稻就是過去農民口中的“二茬稻”,並不是新事物。利用頭季稻收割後稻樁休眠芽,在適宜條件下萌發成苗並抽穗成熟,實現“種一次收兩季”。但因爲生長週期長、種植有技術要求、品種要求苛刻等原因,再生稻過去在霍邱一直沒有被重視。
經過2020年的嘗試,霍邱縣發現了再生稻的巨大潛力。該縣位於典型的一季稻溫光有餘、雙季稻溫光不足地區,“再生稻適宜溫度爲17攝氏度,我縣平均氣溫16攝氏度,是再生稻適宜種植區域的最北緣。”王維國說。再加上霍邱縣中南部鄉鎮水源相對充沛、地勢低窪,土壤多是黏壤土,天旱挖不動、下雨排不走,發展小麥、油菜等傳統冬作物效益低下。再生稻,成了霍邱充分利用當地溫光土壤資源、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不二選擇。
從2020年的25萬畝、增產3.5萬噸糧食,霍邱縣穩紮穩打,2024年再生稻田已達到68萬畝,增加糧食17萬噸,今年再生稻計劃種植面積達到83萬畝,佔霍邱縣中南部160餘萬畝耕地的一半左右。5年時間裡,再生稻累計爲霍邱增產稻穀48.5萬噸。
低產田變身“噸糧田”
再生稻之所以受到農民青睞,說到底就是“節本增效”。連續種植了3年再生稻的熊永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再生稻頭茬種植和普通水稻一樣,種子、育秧、旋耕、肥料等投入一個不少,每畝成本1000多元,畝產可以達到1300斤;二茬稻每畝只需要20斤肥料,不需要打農藥和除草劑,農資、人工成本都低,每畝連收割成本100元左右,遠遠低於種植小麥要投入的700元成本,畝產可以達到500斤左右。一些管理好、條件好的田塊能成爲‘噸糧田’。”熊永前告訴記者,二茬稻抽穗灌漿階段溫度相對低,晝夜溫差加大,其品質普遍好過頭茬稻,市場價每斤能高0.2元左右。“二茬稻雖然產量低,但效益更高。綜合下來,兩季水稻相加每畝利潤可達700多元。”熊永前說。
在岔路鎮韓衝村,種糧大戶林慶俊有同感。林慶俊以前在上海務工。如今再生稻在霍邱紅紅火火,林慶俊選擇返鄉再次務農,去年第一次試種再生稻就嚐到了甜頭,兩茬水稻加一塊畝產900多公斤。“從來沒想到老家的田能收這麼多稻子,一畝田利潤有七八百元。今年我擴大流轉了400畝田,全部種上了再生稻。”林慶俊說。
明賬如此,還有一筆暗賬在熊永前、林慶俊等農民心裡。種植小麥,成長期要200多天,而再生稻第二茬生長週期只要70天左右,節省時間的同時也減少了農業上的風險。
同樣受益於再生稻的還有霍邱縣大大小小的育秧工廠。“以前育秧時間集中在五、六月,給生產帶來了很大壓力。現在發展再生稻,育秧時間提前到了三、四月,延長了全年育秧時間,提高了秧田的使用效率。”位於長集鎮的豐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熊永鬆告訴記者。
“收益高,農戶自然有動力。”王維國說,2020年剛剛開始推廣再生稻的時候,縣財政對生產主體每畝補貼40元,2021年到2023年,繼續每畝補貼20元,全縣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補貼支持再生稻產業。近兩年縣裡不再進行補貼,但農戶認爲再生稻收益高,種植再生稻熱情依然高漲。
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
連續多年蟬聯全省第一產糧大縣,霍邱縣糧食總產量突破180萬噸,再生稻成爲霍邱保障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的“秘密武器”。通過技術改良,霍邱縣還在不斷深挖再生稻的“潛力”。
霍邱縣在扈胡鎮建設了5000餘畝再生稻三級指揮田,組織種糧大戶參與觀摩會,系統瞭解再生稻特點、學習再生稻種植技術。同時,該縣與省農科院共建再生稻工作站,組建了再生稻科技特派團,爲農戶提供專家指導和專業技術服務,科學制定了從品種篩選到產品溯源的“六統一”技術規程。
在岔路鎮的“兩稻多蝦”試驗示範基地,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團副研究員張立平在稻蝦田裡認真檢查剛剛插下的秧苗的行間距。“這塊試驗田裡種植了7個不同品種的再生稻,必須確保不同品種的再生稻生長環境相同。”張立平介紹說,2023年開始,團隊在霍邱縣研究再生稻,主要進行品種篩選、再生稻栽培技術、稻蝦田再生稻種植、信息化支撐等方面的研究。去年團隊共試驗了107個品種的再生稻,今年篩選出來的7種再生稻還將繼續優中選優。
“再生稻生長期長,要求苗期抗低溫、抽穗期抗高溫、成熟期抗倒伏,同時再生能力強,目前可以選擇的品種還有限。過去當地主要種植隆晶優1212,但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風險很大。目前我們重點關注銀兩優606、樂優966等新品種,希望爲當地農戶提供更好、更多的選擇。”張立平說。
爲了減少頭茬稻收割中對稻樁的碾壓,霍邱縣專門定製了窄履帶寬割臺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將履帶寬度從50釐米縮窄至35釐米,割臺寬度從2.2米增加到2.8米,提高效率減少損失。目前全縣已經有幾十臺這樣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
再生稻種植規模還能增加嗎?作爲全國生態稻蝦第一縣,霍邱共擁有90萬畝稻蝦田,這些位於中南部鄉鎮的水田,有種植再生稻的可能。2024年,霍邱在全縣8個鄉鎮的4000畝稻蝦田中試種再生稻。
熊永前的稻蝦田參與了試驗。他也算了一筆賬:再生稻4月下旬插秧,需要將小龍蝦移走,這正是小龍蝦大規模捕撈的時候,產量肯定會受到損失,5月中旬秧田裡再次放上蝦苗,6月就可以再次捕撈。“5、6月是普通稻蝦田插秧的時候,小龍蝦捕撈量會大減,再生稻田裡的小龍蝦反而可以賣個好價格。我算了一下,稻蝦田種再生稻,畝均增收可達200元左右。”熊永前告訴記者,今年他在500多畝稻蝦田裡種植了再生稻。
“通過試驗,希望能將我縣特有的不挖溝稻蝦輪作模式與再生稻生產相結合,進一步釋放稻蝦田的糧食生產潛力,讓再生稻成爲霍邱江淮糧倉新的‘壓艙石’。”王維國說。(記者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