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先進工作者宋思泉:刑偵一線的證據“獵手”
原標題:
全國先進工作者宋思泉:刑偵一線的證據“獵手”
南方日報記者 陳萍 通訊員 丘林強 汪敬淼
他是一個“尋寶人”,在一片狼藉的犯罪現場,通過一個殘缺的指紋、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腳印,挖掘出隱藏在案件背後的真相;他是一頭“老黃牛”,在別人休息的時候,耐住性子,守着寂寞,在海量的數據面前逐一比對;他是一個鐵漢,卻心懷柔情,把羣衆時刻放在心上,不辜負他們的每一次期盼,他就是蕉嶺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教導員宋思泉。
自參加工作以來,宋思泉一直奮戰在刑偵工作一線,現任刑事偵查大隊教導員、警務技術二級主管,痕跡檢驗高級工程師,被聘爲全國刑事技術特長專家。先後榮立個人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評爲廣東省優秀人民警察,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廣東省刑事技術特長專家,榮獲全國“刑偵改革創新紀念章”及梅州市“科研先鋒”“新時代客都民警之星”等多項榮譽稱號,2020年當選全國公安“百佳刑警”,2022年獲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2025年他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於530枚指紋數據中鎖定嫌疑人
9年前的一個夏夜,天氣格外悶熱,蕉嶺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刑事偵查技術室裡,四五名民警正圍着教導員宋思泉,全神貫注地盯着電腦屏幕,飛快地捕捉比對指紋庫裡每一枚指紋的特徵。
“找到了,就是它!”現場民警全都歡呼起來,宋思泉佈滿血絲的雙眼閃爍出銳利而欣慰的光。僅憑一枚殘缺不全的指紋,宋思泉和同事堅持不懈,經過近5個小時的攻堅克難,最終從浩如煙海的指紋庫中比中指紋。比中當天,專案組在遼寧將犯罪嫌疑人抓獲。至此,這宗沉寂17年的殺人案成功告破。
2016年7月28日,公安部組織命案積案指紋集中比對工作,將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9起疑難命案積案信息下發至全國公安刑偵部門,發起破案攻堅戰。
梅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接到工作要求後,結合正在開展的全市指紋信息比對大會戰,立即發動市、縣兩級刑事技術部門開展指紋查詢比對工作。
2024年7月29日傍晚,一個普通的週五下班時段,正驅車回家的宋思泉接到上級部門命令後,立即掉頭趕回辦公室,同時通知其他隊員歸隊。
回到辦公室後,宋思泉組織刑事技術民警,對導入指紋比對系統的第一批530枚指紋數據進行重新編輯並提交比對,逐一認真檢視。
“9宗案件,530枚指紋數據,其中一宗爲1999年廣東深圳‘BLP’系列殺人案。”宋思泉回憶,經過4個多小時的挑燈夜戰,在檢視深圳“BLP”系列殺人案時,他們發現候選130餘枚指紋比較相似。但因現場指紋、嫌疑人十指指紋條件都不太好,一時難以認定。宋思泉於是結合指紋系統比對特點,調取該案的其他指紋與嫌疑人十指指紋逐一認定,最終確定該案另一枚現場指紋與嫌疑人其中一枚指紋匹配。
考慮到案情重大,爲確保精準無誤,宋思泉立即向梅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報告。梅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刑事技術人員連夜趕回實驗室,對比對的指紋進行細緻複覈,認定宋思泉的比對結果成功比中深圳市福田區1999年8月發生的“BLP”系列殺人案犯罪嫌疑人王某某。
據此,去年7月30日晚,廣東省公安廳及深圳市公安局派出專案組成功將王某某抓捕歸案。至此,沉寂17年的“BLP”系列殺人案成功告破。公安部、廣東省公安廳及深圳市公安局對梅州刑偵民警快速反應、認真負責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宋思泉因對突破該全國要案發揮關鍵作用而榮立個人一等功。
談起破案,宋思泉笑着說,“再多的苦也比不上指紋比中時那一刻的甜。”在他眼中,這些物證不再是一個個簡單的紋路,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能與他對話、交流,帶領他重構現場、維護正義。
物證信息工作是刑偵工作的基礎,是一項細緻、嚴謹和相對枯燥的工作,要求刑事技術人員每天通過電腦對多種痕跡進行查詢、比對和檢驗。
作爲一線民警,宋思泉同志先後勘查各類現場2000多宗(次),提取各類痕跡物證2200餘件,通過技術手段直接認定250人次,直接破案159宗,出具各類痕跡檢驗鑑定書237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成績。
執着追求真相只爲還受害者一個公道
1996年7月,宋思泉從廣東省人民警察學校畢業後,就進入梅州市蕉嶺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從事刑事技術工作。從警近三十年來,他憑着對刑偵事業的執着追求,對每一宗案件的現場物證都能做到客觀全面、認真分析、反覆推敲、全面論證,力求爲偵查破案提供線索和證據。有時爲了看比對結果,他經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數個小時,通宵早已是“家常便飯”。
由於長期從事痕跡比對檢驗工作,宋思泉身體健康狀況急劇下降,手腕、肩膀、腰椎經常痠痛不止,沙眼、結膜炎等疾病更是常年存在、反覆發作。但宋思泉始終如一地奮戰在崗位上,從不耽誤工作。
在大案難案面前,宋思泉是攻堅能手;在同事眼中,他對疑難案件有一種“執迷不悟”的倔強;在犯罪嫌疑人看來,一旦被他“盯”上,哪怕使出渾身解數亦是枉費心機。而破案攻堅的背後,是宋思泉心繫羣衆的爲民情懷。
2016年,有三個月的時間,蕉嶺縣文福鎮、廣福鎮連續發生20餘宗夜間系列入室盜竊案,其中一位獨居老人張大爺的看病買藥錢全部被偷走,導致老人急火攻心,一病不起。
由於大多數案發現場都位於農村居民住宅,受留痕客體和嫌疑人戴手套作案的影響,現場提取的物證、DNA等有價值痕跡物證不多。但宋思泉並不氣餒,帶領技術中隊民警認真細緻勘查每一個案發現場,並要求民警注意細小物證上遺留的痕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宋思泉終於在傅某某住家被盜竊案中遺留的紅包袋錶面發現並提取到一枚嫌疑物證,後通過物證比對系統與網上捺印物證庫進行篩查。通過重複編輯現場物證特徵,不斷進行發送查詢,反覆對物證比對排除,最終比中一枚嫌疑物證與系列入室盜竊案現場遺留的物證特徵完全相符,從而挖出犯罪嫌疑人周某某的真實身份,一舉偵破該系列入室盜竊案。
當同事問他爲什麼對該系列入室盜竊案如此癡迷和忘我,宋思泉的回答很簡單,“我無法忘記那位獨居老人懇切的眼神。”
不論是殺人案,還是入室盜竊案,在宋思泉的眼裡,案件沒有大小,只有每一位受害者對破案的殷切期盼。
別人在休息時,他仍在電腦前摸索,對每一個操作流程仔細琢磨,尋找最快捷有效的方法。經過努力學習,他已完全掌握物證自動識別系統的特徵標註和批量檢視等相關操作流程,能夠以最快速度、最高準確率查詢比對。
1993年湖南省寧鄉縣楓木橋鄉故意殺人案、1999年黑龍江省大慶市某值班室兩名員工被殺害案、2001年江西省新干縣塘頭鎮鄭某某被害案……在此次集中查詢比對統一行動中,宋思泉共比中外省命案積案5起,協助比中梅州命案積案2起,高質量完成物證特徵標註和批量檢視任務。
在一個邊遠、落後的山區縣裡,如何從一名普通的刑事技術民警成長爲廣東省刑事技術特長專家中兩名指紋專家之一、公安部指紋專項比對全國專家組成員?宋思泉的答案是:“幹技術就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
忠誠源於信念,敬業乃因本色。爲了人民羣衆生命財產的安全,宋思泉近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踐行着匠人精神,無怨無悔地把青春和熱血傾注在刑偵事業上。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