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創!桃園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 稽查效率增55%

桃園市環保局開發全國首創「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提升污染監控及稽查效率,後續將持續強化AI模型辨識能力,針對夜間影像的準確性進行優化。(圖/桃園市環保局)

桃園市近年因重大公共建設持續推動及人口快速增長,環境負荷日益加重,爲有效應對每年逾2萬件的環境污染陳情案件,並突破稽查人力有限的困境,桃園市環保局積極導入AI影像辨識等智慧科技,開發全國首創的「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每年提高稽查效率達 55%,提升污染監控及稽查效率的成效,並屢獲國際獎項肯定。

環保局表示,爲突破稽查人力有限的挑戰,並提升污染陳情案件的處理效能,局內積極引進AI影像辨識等智慧科技,建構全天候、無死角的環境監控機制。「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涵蓋7個子系統,應用範疇廣泛,包括空氣品質監測、河川水質保護、環境衛生維護及機車噪音管制等,讓稽查人員能即時掌握污染來源並預警,大幅提升效率與準確度。

環保局指出,「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開發至今獲得國內外多項獎項與肯定,包括「Gartner政府數位創新服務獎」亞太區首獎、「WITSA全球資通訊科技應用傑出貢獻獎-公部門組永續成長與循環經濟獎」首獎、「ASOCIO亞太資通訊科技應用獎-公部門組健康技術獎」、「IDC未來企業大獎-智慧城市類別最佳數位政策獎」國家首獎以及亞太區首獎在內的多項大獎。

審計處指出,AI系統仍有部分功能待優化,尤其在夜間環境辨識與適應能力方面仍需強化,建議強化AI模型的環境適應能力,同時建立完善數AI環境污染辨識系統,定期追蹤系統成效並進行參數調整,以確保系統全天候穩定運作並提升辨識準確性。

環保局強調,將在既有基礎上持續強化AI模型辨識能力,尤其針對夜間影像的準確性進行優化,強化AI模型在夜間辨識及適應能力,提升辨識準確與系統穩定性,擴大系統效益。另針對系統資料隱私風險,將持續加強契約防護措施,以符合資安政策要求及保障安全性與隱私。

環保局也說,後續將整合各類環境監測資料,並透過資料分析提供更精確的污染預警與決策支持,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與市民公共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