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八紅旗手石麗芬:千度高溫下的玻璃創新路

大皖新聞訊 在升溫到1600°C的高溫爐前,身着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用七八十釐米長的長鉗從爐中精準夾出敞口盛滿玻璃液的容器,這項需要體力、細緻的工作是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功能玻璃所副所長石麗芬的日常。2008年從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材料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石麗芬就投入到玻璃新材料的研發工作當中,十幾年來紮根科研一線,突破多項技術難關,在成果轉化方面碩果累累,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前,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

創新模型突破傳統試錯難題

被問到爲何選擇了這條漫漫探索的科研之路,石麗芬認爲,是因爲自己的好奇心重。"就像開盲盒一樣,我想把它打開,看看裡面到底藏了什麼。"但想要探清其中的奧妙,少不了的還有反覆的試錯。

"我們要不斷地根據過去的經驗公式或者規律,包括前輩積累的經驗,結合最終實現的性能進行組成調配,不斷地試錯。"石麗芬坦言,一次技術的突破背後,往往是數以百次的試錯。

2019年,石麗芬參與的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研發項目就因爲氧化硼的精確調控困難而陷入了反覆的試驗論證中。

"氧化硼是其中的關鍵組成,然而硼在整個製備過程中較爲容易揮發,使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石麗芬介紹:"這個問題很難控制,因爲影響因素較多,所以在製作過程中需要逐一排除。"

面對這一難題,石麗芬和團隊成員創新性地構建了"數字化模擬+高通量實驗"雙輪驅動 研發體系,通過建立組分-性能預測模型,將傳統依賴經驗的試錯法升級爲數據驅動的智能研發模式,最終攻克了這一難題。開發出耐水性、耐酸性達到國際 1 級標準,耐鹼性更是優於 ISO 標準的中性硼硅藥用玻璃料方及澄清技術,支撐了國內第一根5.0中性藥用硼硅玻璃管的量產,爲疫苗用中性藥用包裝材料批量生產奠定了基礎。

千度高溫烹出的玻璃配方

作爲掌管玻璃配方的"魔法師",石麗芬將配方開發的過程比作做菜。"我們需要針對玻璃性能的要求去做組成開發,通常我們的組成成分要五種以上。"石麗芬說:"各個比例的調配就像做菜一樣,放鹽、醬油、醋、糖,都需要達到一定比例才能達到口味,而我們的配方需要達到一定比例才能達到性能。"

確定好比例後,石麗芬每一次的"試菜"都是一次"猛火慢燉",這也是她們工作中重要的關鍵驗證階段。每天早上配料,放進爐中燒七個小時左右,然後就是在高溫爐前的出料環節。

"我們有近20臺爐子,夏天室外溫度高,室內溫度也高,我們需要從一千六七百度的爐子裡取料。"石麗芬介紹,取料時需要做好安全措施,需要帶防護手套,防護面罩,穿上密閉的衣服,"如果不戴面具,臉就會立刻灼傷,但就算穿着防護,開爐門的時候的熱氣就像熱油往外潑一樣"。這樣一套操作下來,往往全身都溼透了。

而就是在這一爐爐的見證下,石麗芬與團隊共同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基板玻璃料方體系,支撐了國內首片G8.5TFT-LCD液晶玻璃的量產;開發了適用於浮法工藝的OLED玻璃料方應用於產線,成功下線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形成的適用於浮法工藝的高應變點玻璃料方應用於產線,生產出了國內第一片應變點大於580℃的高應變點玻璃基板,用於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基板,填補了國內空白。

"小大人"爲突破科研關添動力

面對重要項目攻堅時,加班到十一二點對石麗芬來說是常有的事,這時陪伴她的,是她的小加班搭子。"我老公之前一直在外面駐場,我加班時女兒就要自己在家,我就把她帶到單位,我加班,她就在旁邊寫作業,她累了就在躺椅上睡覺,等我一起回家。"

科研工作繁忙,石麗芬卻從未忽視對家庭的付出,而女兒的陪伴,也給了她充足的動力和支撐。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們倆的角色反過來了。"石麗芬說:"有時候我覺得天氣太冷,不想讓小孩跟着我去加班,晚上她會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回來,會說媽媽開車小心一點,不要着急,注意安全,像老母親一樣對我千叮萬囑。"

石麗芬有時在工作上遇到困難,心情低落時,不滿十四歲的女兒會像大人一樣拍拍她的肩膀說"沒事,總有辦法解決",石麗芬與女兒分享工作上的突破時,女兒也會說"你表現的非常棒"。女兒"小大人"一般的話語,是石麗芬辛苦工作中的"安慰劑"。

面對"三八紅旗手"的稱號,石麗芬認爲個人成長與團隊發展緊密相連,沒有團結奮進、優秀卓越的集體,就不會有個人的這份榮譽。她表示未來在繼續懷着好奇心在科研路上探索的同時,還將堅持"傳幫帶"模式,不僅傳授技術,更傳承科研精神,凝聚團隊向心力,帶領團隊做出更多突破。

大皖新聞記者 於源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