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汪萬福: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書寫“敦煌故事”
“每一個建議都關係到文化遺產的傳承,關係到人民羣衆的福祉,必須慎之又慎。”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正緊鑼密鼓地爲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做準備。
今年,他繼續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爲了提出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他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查閱大量資料,並與研究院的同事反覆討論完善。
汪萬福與文化遺產保護結緣於1989年。那一年,他從甘肅農業大學林學系畢業後,帶着對敦煌的嚮往,來到這片神秘的土地,開始了敦煌生態保護工作。1992年,他被調到敦煌研究院,從此開啓了與文化遺產保護相伴的旅程。
“剛到敦煌研究院時,心裡也有些忐忑,畢竟我的專業是林學,與美術、考古、建築、文獻研究等傳統文物保護領域相去甚遠。”汪萬福回憶道。然而,他並沒有被專業背景的差異所束縛,而是憑藉着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在文物保護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
“敦煌的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是緊密相連的。防沙治沙、微生物防治等工作,不僅能夠改善生態環境,還能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力支持。”汪萬福說。30多年來,他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研究成果不僅爲敦煌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爲其他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益借鑑。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30多年裡,汪萬福見證了莫高窟等文化遺產的變遷和保護歷程。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他憑藉對文物保護的長期研究觀察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履行代表職責,積極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鼓與呼。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汪萬福提交了關於加強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實施的建議。建議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及時答覆和積極支持,相關部門及時啓動文物修復師職業技能等級的認定工作,並編制完善了考試大綱。“這一舉措不僅爲文物修復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的活力。”汪萬福說。
敦煌及周邊文化遺產豐富,爲了加強區域內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汪萬福還提出了支持敦煌市創建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的建議。這一建議也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並指導甘肅省文物局和相關部門支持敦煌市創建示範區工作。“如今,敦煌市的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爲莫高窟等文化遺產的永續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汪萬福十分欣慰。
隨着今年全國兩會臨近,汪萬福的日程安排也愈發緊湊。他不僅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擠出時間調研,還要仔細梳理準備提交的建議。近期,在敦煌市的一次調研中,他深入基層,瞭解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儘管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汪萬福說,“特別是在新一輪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相對薄弱,亟須加強”。爲此,他呼籲國家相關部門加強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支持力度,“只有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文化遺產保護的水平”。
敦煌位於庫姆塔格沙漠邊緣,是國家西部生態的一個安全屏障,在生態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汪萬福調研發現,敦煌及周邊生態脆弱,存在受沙漠侵襲的潛在威脅,若不採取有效措施,將會給莫高窟及周邊的文化遺產帶來危機。
“雖然國家在‘三北’防護林建設等方面給予了敦煌支持,但還不適應敦煌生態環境變化的需要,工作推進的步伐和力度還不夠大。”汪萬福說,相關部門要對敦煌盆地的應急補水工程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推進工作步伐進一步加快,爭取早投入早見效,進而推動敦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去年,汪萬福被抽調參與國家監委對民生領域的監察工作,他對涉及民生領域的問題也十分關注。
“這些問題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羣衆的切身利益,必須高度重視、妥善解決。”汪萬福說。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將重點關注社保制度的完善、校園食堂管理的規範、“三農”工作及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並準備提交一系列具體可行的建議,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給予關注和支持。
作爲一名全國人大代表、一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汪萬福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將繼續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代表作用,爲文化遺產保護和民生髮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汪萬福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