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大陸剩80萬臺!ATM機加速退場 銀行業「唯一有用的發明」被淘汰

ATM機加速淘汰,全國僅剩80萬臺。(視覺中國)

在移動支付加速普及的背景下,曾被稱爲「銀行業唯一有用的發明」ATM機正迅速淡出大陸民衆的視野。

據中國人民銀行今年2月發佈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ATM機具總數爲80.27萬臺,較2019年底的109.77萬臺減少近30萬臺,跌幅達26.87%。《時代財經》報導,銀行業正加速對ATM相關服務作出調整,無卡存取款功能逐步退出市場,相關設備亦面臨轉型壓力。

《時代財經》引述股份制銀行人士指,「不少人好幾年沒用過現金了,ATM機過去的便捷已被移動支付取代。」該人士表示,在第三方支付和手機銀行普及情況下,部分社區ATM已長期閒置,「真正需要提取大額現金時,基本只能去櫃枱」。

四川市民林樂(化名)亦表示:「最近着急存一筆錢,下班連着找了一條馬路上的5臺ATM機都沒存上錢,還都標着存取款一體。」

報導稱,今年4月,招商銀行公佈將於2025年4月9日起全面停止ATM掃碼存款服務,僅支持持卡操作。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已有逾50家銀行陸續取消無卡存款、無卡取款及掃碼存取款等功能。

ATM使用頻率大幅下降,但相關維護支出並未同步減少,不少銀行因此逐步收緊ATM網絡。有銀行業人士坦言:「銀行當年選擇增加ATM功能,主要是未能預判無現金社會的來臨。」他指出,當時銀行利潤尚高,願爲小概率需求場景投入,部份科技部門更以創新爲名增加IT支出,導致投資效率低下。

該人士稱,在低現金社會中,ATM成爲低效資產,「收益低、成本高,且需持續運營成本」,因此愈來愈多銀行選擇削減或淘汰相關設備。

儘管總體數量下降,ATM仍在部份場景中發揮作用。《時代財經》引述博通諮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ATM機不會消失。儘管使用率下降,但特殊場景的需求依然存在。」他提及,包括偏遠地區、老年社區、外籍人士來華支付等場合,現金依然不可或缺。以及未來ATM應轉型爲綜合服務工具,如集成政務、金融與生活服務功能,「銀行不再追求ATM數量增長,而是提升服務效率與安全性」。

此外,隨着設備淘汰加速,ATM機器亦出現在二手市場。百度旗下B2B平臺「愛採購」顯示,一臺報廢銀行ATM機的回收價約爲5萬元(約新臺幣20萬元);而在「閒魚」等二手交易平臺,同類設備價格僅爲3000至5000元人民幣(約新臺幣1.2萬至2萬元)。

一位二手設備商表示,其出售的二手ATM機配備指紋識別與二維碼掃碼功能,「全新機一臺價格10幾萬(約新臺幣40幾萬元),這些退役設備現在主要靠拆配件,也有人買來作擺設或用於終端展示」。

面對市場收縮,ATM製造商亦開始尋求轉型。報導指,曾是大陸ATM機主要供應商的上市公司御銀股份,早年憑藉金融自助設備生產營收逾億元(約新臺幣逾4億元),但自2018年起連續出現虧損。

根據其2024年年報,御銀股份全年營收爲6687.47萬元(約新臺幣2億6749.88萬元),同比下降4.55%;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爲1090.69萬元(約新臺幣4362.76萬元),同比下降29.40%。公司表示,受市場變化影響,正主動收縮傳統設備業務,並將重心轉向產業園運營與智能金融服務。目前,其來自專用設備製造的營收僅佔總收入約10%。

而與ATM減少相對應的是電子支付規模的快速上升。2024年,銀行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3016.68億筆,較2019年增長35.04%;交易金額亦達3426.99萬億元(約新臺幣40幾萬元),同比增長31.45%。

據大陸央行數據,截至2024年末,全國每萬人擁有ATM機具數量爲5.70臺,已連續5年下跌,從2019年的7.87臺降至2023年的5.99臺,再至今次報告的5.70臺,顯示出銀行業「去現金化」與數位轉型趨勢已成定局。

延伸閱讀:

招商銀行停ATM掃碼存款服務 大陸逾50間銀行管制無卡存取款功能

上海少年夜炸ATM? 警方:爲CS遊戲煙霧罐 有精神病史已送醫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