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上市”,小生意批量製造百億富豪
“去香港上市”成了2025年資本圈的熱詞。從2025年初到5月19日,已經有22家企業登陸港股市場,合計募資242.18億港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1倍。而根據港交所官網,目前仍有130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在處理中。
綜合來看,2025年赴港上市的公司主要以“硬科技+新消費”爲主,且表現十分搶眼。比如,即將赴港上市的A股“寧王”寧德時代,融資認購倍數超120倍,認購金額突破2800億港元,位居近半年港股新股凍資榜第3位。在此之前,知名玩具品牌布魯可、餐飲界“雪王”蜜雪集團則接連創造港股認購金額的“奇蹟”,凍資金額力壓“寧王”。
2025年,“新消費”在港股大紅大紫,甚至比科技股還要火爆。在消費企業赴港上市的過程中,都有誰賺到了錢?消費股起飛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起眼的小生意,批量製造百億富豪
與高大上的科技企業不同,與人們吃喝玩樂相關的消費一直被視爲“小生意”,如街邊的餐廳、奶茶店,之前大多以夫妻老婆店的形式存在,很難得到資本的重視。(此前,中國餐飲上市企業大多是旅遊行業的頭部,比如全聚德、西安飲食等。)
而現在,隨着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等企業的接連上市,“小生意”正通過連鎖門店的方式正在迸發出極大的活力,並造就了一批中國百億富豪。
從浙江溫嶺大溪小鎮起家的古茗,憑藉在全國的9778家門店,讓85後小夥王雲安財富暴增百億。從上海街頭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到攜9000多家門店站上港交所舞臺,滬上阿姨創始人夫婦身價飆升到120億元。而在全球擁有4萬多家門店的“雪王”,在3月3日上市首日,創始人張紅超、張紅甫兩兄弟的財富已經超過800億元,且還在持續增長……
除了茶飲,“小玩具”也正在跑出來“大公司”。今年1月10日成功在港股上市的布魯可,從2021年到2023年,營收從3.30億元逐年增長至8.7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63.0%。值得關注的是,這門生意比茶飲還賺錢——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布魯可毛利率分別爲37.42%、37.91%、47.33%、52.93%,這也讓“二次創業”的朱偉鬆在暴利的遊戲之外,再次找到“生財之道”,身價暴增百億。
此外,杭州的網紅餐廳“綠茶”、福建晉江的嬰童護理公司舒寶國際、僅僅有44名員工保健品公司紐曼思,也都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老闆們也收穫了鉅額的財富,展現了港股對於消費企業的包容性。
“押中”的投資機構,最高狂攬超百億
消費企業在香港成功上市後,投資機構也賺得盆滿鉢滿。前不久,泡泡瑪特早期投資人蜂巧資本屠錚發文稱,由於公司人民幣一期基金即將到期,因此蜂巧資本通過大宗交易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買入的泡泡瑪特股份,一共出售總計約1191萬股泡泡瑪特股份,累計套現22.6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1.10億元。
2025年新登陸港股的消費企業中,哪些投資機構賺的最多?從目前的市值來看,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等新茶飲企業在2025年新上市的消費企業中市值排行前列。
在蜜雪冰城之前的融資中,美團龍珠、高瓴、CPE源峰分別認購453.51萬股、453.51萬股、226.76萬股,對價分別爲9.33億元、9.33億元、4.67億元。在IPO之前,美團龍珠、高瓴繼續加碼投資。IPO後,美團龍珠、高瓴分別持股爲3.82%,以目前蜜雪冰城1957億港元的總市值計算,兩大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均爲75億港元(約69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美團龍珠還是古茗的第一大機構股東。IPO後,美團龍珠持股爲7.74%,以目前古茗的607.63億港元計算,美團龍珠持股市值爲47億港元(約43億元)。
而另一大茶飲上市公司——滬上阿姨,最大的機構股東是嘉御資本,嘉御資本董事長衛哲參與了滬上阿姨4輪融資中的三輪,總投資1.78億,持股8.94%,對應目前的市值大約爲12.1億港元(約11.2億元)。
綜合來看,美團龍珠是這輪消費企業港股上市浪潮中受益最大的投資機構,賬面浮盈超百億。
“中籤”的投資者,能賺多少錢?
在創始人成爲百億富豪、投資機構狂賺百億的同時,一些普通投資者也搭乘了港股起飛的“順風車”,通過港股打新也小賺了一筆。期間,“有喜也有悲”。
“押中”的紐曼思投資者“哭了”。紐曼思1月10日在港交所上市首日,開盤報0.79港元,跌破發行價(0.8港元)。截至當日收盤,該股報0.69港元,跌幅13.75%。
前不久上市的網紅餐廳“綠茶”也比較慘——上市首日開盤價爲7.19港元但很快破發,截至收盤,公司股價約6.29港元,較發行價下跌12.52%。
超市行業歷來比較平穩,投資者想要賺錢比較難。江蘇宏信3月31日在港交所上市當天,發行價2.5港元,開盤報3.44港元,盤中最低報2.39港元。截至收盤,該股平收,報2.5港元。
嬰童護理受人追捧。上市首日,舒寶國際的開盤價爲0.49港元,盤中最高觸及0.82港元,收報0.67港元,較發行價的漲幅爲31.37%。
當然,最受人關注的還是玩具和茶飲。比如布魯可,發行價爲60.35港元,上市首日開盤109.6港元,上漲約81.6%。截至收盤,布魯可報收85港元,漲幅爲40.85%。每手300股,不計手續費,押中的投資者每手能賺13305港元。
而古茗2月10日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爲9.94港元,上市首日開盤價爲10港元,收盤報每股9.3港元,跌6.44%,但此後股價一路上漲。滬上阿姨5月8日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爲113.12港元,開盤報190.60港元,截至當日收盤,滬上阿姨報158.40港元,漲幅40.03%。
最受矚目的蜜雪冰城,發行價爲202.5港元,上市首日表現強勁,截至收盤,股價漲幅達到43.21%,報290港元。投資者一手賺近6000元,約等於1000杯蜜雪冰城奶茶。
總體來看,中籤的投資者大多數能夠在港股消費企業上市首日賺到錢,小發一筆橫財。
港股消費企業,爲何集體起飛?
實際上,自2024年以來,多家登陸港股市場的消費企業,取得了不俗的股價表現,比如老鋪黃金最新股價684港元,距離其上市僅僅11個月,較其發行價(40.5港元/股)上漲了16倍,期間股價甚至還超過700港元;2024年底才上市毛戈平,股價也較發行價升約2.5倍。
2025年登陸港股的消費企業,延續了2024年以來的市場表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蜜雪冰城爲例,自3月3日上市以來,從發行價202.5港元一路狂飆,如今股價已經高達516港元,漲幅高達255%,總市值也高達1959億港元,成爲名副其實的“巨無霸”。
爲何登陸港股的消費企業“集體起飛”?或許跟政策有關。
2023年以來,坊間即有傳言,伴隨着“紅黃燈”行業限制政策的實施,消費型企業IPO闖關的難度越來越大。其中,覈准制下劃分了“紅燈行業”,食品、餐飲連鎖、白酒、防疫、學科培訓、殯葬、宗教事務等不能申報上市,另有需要主管部門批覆尚沒有拿到的也不能申報,譬如互聯網平臺、類金融、軍工等企業。而涉及到服裝、家居、家裝、大衆電器等被列爲“黃燈行業”。
2023年,多家消費類企業陸續主動撤回申報材料,這些企業原計劃募資額達318億元,而今卻鎩羽而歸,終止IPO進程。許多企業們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精心籌備上市事宜,卻在政策的限制下,連最基本的受理環節都無法通過,這無疑給企業的發展規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相比之下,港股對於消費企業的包容性更強。比如茶飲企業茶百道,衝擊IPO七年的“釘子戶”毛戈平,都在港股成功上市。
對於消費企業扎堆香港上市的現象,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這一現象背後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港股投資人向來對消費股青睞有加,消費類企業在港股市場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關注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隨着中國擴大內需戰略的深入推進,消費類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商機,需要通過融資來擴大規模,以抓住市場機遇,實現快速發展。
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法律體系成熟且資本流動自由,能有效連接內地與國際投資者。相較於紐約,香港的地緣政治風險更低,同時受中國政策支持(如互聯互通機制),成爲企業規避國際政治波動的理想選擇。值得關注的是,港交所持續優化上市制度(如允許同股不同權、放寬盈利要求),吸引消費類企業。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也認爲,港股市場匯聚了全球資金,通過滬深港通機制能夠吸引內地投資者,同時連接國際資本,爲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品牌國際化的有力背書。
此外,從“看不懂”到“追捧”,投資者對於新消費企業的估值認知也在不斷“修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投資者對於消費企業的估值邏輯主要側重於企業的供應鏈、渠道、盈利能力、市場份額等,這對於傳統消費企業比較有利。而新消費企業往往是採用新的商業模式、營銷策略,逐漸在市場中佔據一些之地,也創造出豐厚的利潤,這種優質標的近年來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投資者也看好其未來的成長性。
中金基金權益部基金經理高大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幾年,A股市場常以白酒、家電龍頭作爲消費板塊估值的錨。但是白酒板塊景氣度持續下行,龍頭估值壓縮至20倍以內,使得A股消費板塊的估值天花板很低。今年,在港股消費板塊走強的帶動下,A股消費板塊估值空間打開,一些表現較好的消費股主要集中在休閒零食、美妝個護、輕工製造和商貿零售等偏中小市值的細分領域。”
數據顯示,在A股給貴州茅臺等優質標的22.28倍的市盈率時,港股對泡泡瑪特給出82.29倍的市盈率,毛戈平51.6倍的市盈率,而古茗、滬上阿姨、蜜雪冰城等奶茶企業的市盈率都在38-41倍之間(美股上市的霸王茶姬的市盈率大約爲16倍)……這意味着,消費企業在港股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小結
近年來,消費企業扎堆香港上市,並且在資本市場上得到了不錯的反響。一方面是由於港股更容易獲得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其不得不上市。比如,在成長過程中引入了VC/PE投資,簽署了對賭協議(如業績承諾、上市時限等),VC/PE基金面臨資金回籠壓力……
而在港股上市也有不少好處:可以引入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和理念,提升企業的治理水平和運營效率,進一步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同時,利用港股市場的平臺優勢,企業可以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國際業務渠道,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國內的內卷競爭加劇,也在倒逼港股上市的消費企業不斷尋找新的出路。之前,海底撈2018年登陸港交所後,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內加速門店佈局。而新上市的國內消費企業,在登陸港交所的同時,也加快了向全球擴張的步伐。比如蜜雪冰城在全球已經佈局了4800多家門店,還與巴西簽下40億採購大單,將門店網絡拓展至南美洲。
以香港資本市場爲“跳板”,中國消費企業能夠走向全球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