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花蓮大地震海平面下降? 氣象署解惑:留下奇特紀錄
去年403花蓮大地震,花蓮潮位站在地震發生時出現海平面瞬間下降。圖/取自「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去年403花蓮大地震,花蓮潮位站在地震發生時出現海平面瞬間下降。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表示,雖然從監測數據上看起來像是海平面瞬間下降,其實是因爲碼頭面被擠壓擡升的緣故,讓潮位站跟着被擡升,導致潮位測量基準面跟着上升,才留下這個奇特的紀錄。
去年4月3日上午7時58分,在花蓮縣政府南南西方13.6公里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這場地震震央深度僅19.7公里,全臺各地幾乎都感受到明顯的晃動。
中央氣象署說,潮位站是負責監測潮水高度變化的自動觀測站,但其實地震對潮位站的水位監測,也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以這場花蓮大地震來說,測量花蓮港水面高度變化的花蓮潮位站在地震發生瞬間,甚至出現海平面瞬間下降的紀錄。
不過,中央氣象署說,其實是因爲碼頭面被擠壓擡升的緣故,讓潮位站跟着被擡升,導致潮位測量基準面跟着上升。根據花蓮潮位站的觀測數據,地震後的基準值上升0.78公尺,在未修正基準高度值前,容易被誤判爲海平面下降了0.78公尺。
中央氣象署表示,爲了使全臺各潮位站監測的海水面高度變化都在同一個基準面,氣象署每年會依據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量測的基準面修正海平面基準高度。爲了避免因地震造成的地殼變動影響觀測數值,在地震發生後,會再依國土測繪中心重新測量後的水準高程報告,再修正花蓮潮位站的水準面基準。
這項地震紀錄提醒我們,大自然的力量不僅會改變地形地貌,也對我們長期監測海平面變化與地殼變動的基準造成影響。中央氣象署表示,潮位站的紀錄,就像是本記錄地球表面變化的「筆記本」,詳實記錄地殼擡升或海水面變化的痕跡,藉由這些紀錄,有助於我們瞭解海水面變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