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市檢察機關辦理知產案件1083件,同比上升超13%

新京報訊(記者行海洋)4月18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發佈《北京市檢察機關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2024年)》。2024年,北京市檢察機關共辦理知識產權案件1083件,同比上升13.64%。

其中,辦理審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案件共436件,同比上升22.47%;辦理刑事訴訟監督、民事訴訟監督、行政訴訟監督等各類監督案件及其他關聯案件647件,同比上升8.38%。辦理的監督案件中,行政生效裁判監督案件137件,佔全國檢察機關同類案件的77.4%。

涉人工智能、醫藥專利等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案件增多。白皮書顯示,隨着新技術新產業蓬勃發展,涉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相應出現。在海淀檢察院辦理的馬某、孫某某侵犯著作權案中,涉案權利作品系源代碼缺陷檢測軟件,集合多種專利技術自動識別語義缺陷、安全漏洞和編碼規則等問題,對保障軟件安全有重要作用。該案系權利公司內部員工離職後複製、修改該軟件源代碼並對外出售,檢察機關成功指控犯罪,被告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涉數字版權、數據庫等數字產業領域案件成倍增長。白皮書顯示,2024年,北京市檢察機關共辦理涉數字產業領域侵權盜版刑事案件91件,同比增長3.55倍,包括數字音樂、網絡遊戲、網絡文學作品、數據管理平臺軟件等領域版權案件以及數據庫類商業秘密糾紛案件。在西城檢察院辦理的劉某某侵犯著作權案中,劉某某系某知識付費網絡平臺公司技術人員,離職後仍利用內部賬號訪問、修改公司數據庫,非法獲取該公司音頻視頻付費會員服務激活碼並在二手交易平臺銷售,還竊取公司平臺十餘個會員賬戶的餘額用於購買平臺圖書,因犯侵犯著作權罪、盜竊罪被依法提起公訴,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科創企業員工內盜、集體跳槽後泄露商業秘密等現象不容忽視。白皮書顯示,2024年,北京市檢察機關辦理在職員工、離職人員、實習人員等“企業內部人員”侵犯商業秘密刑事案件10件、侵犯著作權案件7件。不法分子或利用獲取科創企業內部數據的便利,通過數據移植、技術復刻等手段,將權利公司的技術成果轉化爲“私人資產”,或利用在職期間掌握的客戶渠道等經營信息從事同類經營活動,擠佔存量市場空間,給權利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在海淀檢察院辦理的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孫某某等4人侵犯商業秘密案中,權利公司原核心管理人員、關鍵技術人員孫某某等人離職後組建新公司,竊取核心技術信息及海外客戶資源,從事同類經營業務,造成權利公司損失超千萬元,孫某某等4人均因侵犯商業秘密被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被告單位也被判處罰金。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