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創業公司的投資人:要麼搞定錢,要麼搞定訂單
近年來,隨着一級市場發生劇烈變化,去創業公司成爲不少投資人的選擇。
從投資人到創業公司,再從創業公司重新回到互聯網大廠,經緯創投原合夥人熊飛不久前加入飛書的事情,引發創投行業一陣熱議。
對此,我的同事就表達了對熊飛的祝福《給熊飛同學鼓掌》。與此同時,衆多目光也再次聚焦在加入創業公司的投資人身上。
經過一番瞭解,我發現投資人在創業公司的留存率並不高,未通過試用期的投資人大有人在。由於創業公司更加看重“產出”,加入進來的投資人要是沒有創業者心態,同時通過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那麼最終很難“存活”下來。
“不到20%的存活率”
投資人去創業公司不是件新鮮事。不過與之前主動跳槽不同,如今有不少投資人卻是被動加入。
一段時間以來,一級市場招聘市場呈現供遠大於求的現象。在一級市場有近10年金融行業獵頭背景的Annie直言,一個投資崗位往往會吸引數十位甚至上百位應聘者。於是,去創業公司成爲不少投資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在一些投資人看來,哪怕只是去創業公司過渡一下,至少不會讓自己閒下來。
先講幾個案例。
從投資機構離職後,空閒了一段時間的Lena,最終選擇去到一家創業公司。
擁有美元基金的背景,再加上對海外市場比較熟悉,成爲對方看中Lena的主要原因。按照這家創業公司的打算,希望通過Lena去找美元基金拿到一些融資,從而更好地去拓展海外市場。
對於Lena而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認識一些美元基金的投資人,但是對方普遍處於謹慎出手的狀態,實際上沒法提供太多幫助。
職責所在,Lena只好繼續硬着頭皮去“搞錢”。眼看着融資難有進展,Lena的焦慮也在不斷增加,因爲不確定自己還能在這家創業公司待多久。
從投資機構到創業公司,然後又重新回到原來的投資機構,馮雲可以說是幸運兒。
在做投資的過程中,馮雲看到一家被投企業發展迅猛,並且判斷所在賽道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最終,馮雲選擇主動加入這家創業公司,開始負責企業的戰略。
不過,馮雲只在這家創業公司待了幾個月。對於離開原因,馮雲沒有告訴我。一番兜兜轉轉後,馮雲又回到原來的投資機構,繼續做起了投資。
此番去創業公司也並非沒有好處。對於馮雲而言,除了對相關行業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同時也收穫了一些產業資源,在做投資時能有更精準的判斷。
與不少投資人相比,丁元屬於在創業公司適應得不錯的那一批人。
做了數年投資後,在看好的賽道還沒有火熱之際,丁元便加入一家相關領域的被投企業負責融資。在隨後3年左右的時間裡,他不僅幫這家創業公司順利融到數億元,同時還爲團隊招了不少人。
一番瞭解下來,我的感受是,不管是主動加入創業,亦或是被動加入打工,投資人要想適應創業公司的環境,並且能夠真正站穩腳跟,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空降或主動求職去到創業公司後,常規能夠通過試用期的投資人不到20%。”Anni這樣告訴我。
在Annie的觀察中,不少投資人去到創業公司後,往往很難通過試用期,“即便順利通過試用期,真正能長久和老闆理念融合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創業公司,不養閒人”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通常會優先看重投資人的資本運作能力。
“在價值觀一致的前提下,創業公司對投資人的期望是,要麼能夠搞定錢,要麼能夠搞定訂單。”周峰坦言,對於具備投資背景的人才,創業公司更希望對方能夠優先搞定融資。
作爲連續成功創業者,周峰目前除了做投資,還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與夥伴一起創業。目前,周峰在創業公司主要負責投融資。
丁元對此也深表認同。丁元告訴我,投資人加入創業公司,大概率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對方把錢搞定,這也是他們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差異化價值,“畢竟,融資是大多數創業公司的生死命脈。”
只是,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創業公司要想融資相當艱難。這可以說已經成爲行業共識。面對大多數投資機構謹慎出手的現狀,即便曾經是投資人,在創業公司融資上能夠真正起到的作用和發揮的價值相對有限。
“不少投資人在加入創業公司後,之所以很難通過試用期,主要還是業績不達標”。周峰告訴我,創業公司看重結果,在裡面做事一定要有產出,“創業公司,不養閒人。”
此外,隨着做事的環境發生變化,投資人的心態能不能及時調整好,也很關鍵。
在Annie看來,投資機構與創業公司的文化和氛圍差距甚大,當投資人加入創業公司後,身份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沒有創業者心態,同時儘快適應新的環境,那麼投資人很難長期留在創業公司。
“做投資和搞融資不同,看企業報表與把業務落地難度迥異。”周峰直言,由於投資人會經常接觸到各類創始人,所以創業公司最怕加入的投資人眼高手低。
一旦拿不出好的結果,同時心態又調整不到位,投資人便很難與創始人建立深厚的信任。如果雙方信任不夠,投資人要想在創業公司推進業務,難度就會在無形中變大。最終,加入創業公司的投資人的處境,就會變得相當不妙。
“選對時機很重要”
在投資人與創業公司的雙向選擇中,不同的加入時機可能面臨不同的處境。
不管是看好選擇主動加入,亦或是被動打工過渡一下,甚至是帶資進組一起創業……如果進去的時機不同,投資人對創業公司的價值也不同,那麼面臨的挑戰難度也不一樣。
任何時候,有良好發展潛力的創業公司都屬於少數,這就意味着好的崗位相對有限。在創業公司最需要你的時候,任何條件都可以談。反之,當對方不需要你時,那麼你的重要性就會大幅降低。
丁元得出的答案是:要麼早一點,要麼晚一點。他進一步解釋,要麼在對方剛跑通商業化時加入,雖然風險高但容易談股份;要麼在對方有上市預期時加入,雖然收益不高但風險低。
“把融資搞好了,就容易站穩腳跟。有餘力的情況下,還能參與業務。負責管賬後,雙方的信任程度就很高了。”在丁元看來,當投資人能與創始人共同商量公司發展節奏時,纔算得上公司真正意義上的合夥人。
這離不開雙方深厚的信任。這份信任的建立,關鍵是投資人得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績,常規途徑往往耗時長且難度大。
更直接且見效快的辦法,其實是投資人帶資進組,雙方進行深度的利益綁定。不過這也取決於投資人所擁有的資源,以及希望在創業公司中充當何種角色。
“創業是創業,打工是打工,如果投資人有一起創業的決心和魄力,那你掏錢就是最好的答案。”丁元的感受是,有的創始人會認爲,對方掏錢了纔是真正認可公司,同時也能讓雙方實現深度利益綁定,“在短時間內,雙方的信任容易建立起來,投資人也能獲得更多權限。”
這番操作,還有一個關鍵的作用。不管錢多錢少,出資後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顯名股東,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保證自己的利益。
雖然創業公司的期權看起來很誘人,但要是沒有流動性且無法兌現,那麼對於加入創業公司的投資人而言,其實就是一張美好的“餅”。
(Lena、馮雲、丁元、Annie、周峰,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