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訪大寮「菱」距離
菱角採收後,馬上要進行清洗、篩選。(攝影/Carter)
【◎文/Winnie ◎攝影/Carter】
「我們來計時看看,菱角阿嬤一分鐘可以剝幾顆菱角?」入秋後至11月正值菱角盛產季節,走進大寮拷潭社區,便能感受到這份秋日限定的農村活力。在大寮創生基地的活動導覽中,學員們爲菱角阿嬤熱情加油,更認識了地方產業,現場氣氛逗趣又歡樂。
大寮返鄉青農黃鬱宸跟着老農學習之下,成爲拷潭社區菱角農夫生力軍。(攝影/Carter)
大寮拷潭菱角覆育進行式
黃思慈說,從「拷潭」這個地名便可推知,當地早期擁有許多天然埤塘。其中「拷」是臺語的洘(khó),意指濃稠、泥濘,用以形容當地涌泉與沼澤的地貌。拷潭種植菱角已有約50年曆史,當時有位來自援中港的李天賜先生,四處尋覓適合養魚的沼澤地,因緣際會來到這開闢魚塭。有天,他在官田見到菱角田後,突發奇想地將其引進試種,沒想到成果良好,吸引社區居民學習仿效,逐漸發展出當地獨特的菱角產業。
由於當地地下水資源豐沛,使拷潭得以長年維持穩定的水田耕作模式。每年5月底稻米收割完畢之後,農民便會引水入田進行土地涵養,隨後將菱角苗移植下田,展開第二期的輪作。相較之下,大寮其他地區因冬季缺乏灌溉水源,多轉作紅豆或雜糧等旱作類型作物。
入秋後至11月進入菱角盛產期,也是大寮拷潭的農忙時節。(攝影/Carter)
菱角植物染創意上色
走訪完拷潭社區菱角田之後,接下來就是學員們最期待的菱角染體驗。黃思慈解釋,菱角殼其實是菱角產業的農業廢棄物,過去常被棄置或燃燒,造成環境負擔。五年前,協會開始推廣天然草木染,利用菱角殼萃取原汁來染布,帶動社區學習廢棄物再利用,創造經濟循環價值。
藍染工藝師陳梅講解拔染的步驟技巧。(攝影/Carter)
(攝影/Carter)
小朋友親手體驗菱角染布,滿懷期待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攝影/Carter)
菱角染布色調質樸不浮誇,更能表現個性化穿搭。(攝影/Carter)
FB:文化環境發展協會
地址:高雄市大寮區力行路88-1號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