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劇創作的歷史人物譜系逐漸豐滿

瓊劇創作的歷史人物譜系逐漸豐滿

中工網

中國文化報記者 陳關超

地方歷史劇創作常存在史料堆砌、符號生硬、古今脫節等問題。瓊劇作爲海南最大的地方劇種,如何深植當地深厚的歷史底蘊,在舞臺上煥發打動人心的力量?

探尋歷史劇創作新路徑

在長期的瓊劇藝術創作中,海南省瓊劇院一級編劇、海南省劇協副主席陳藝天嘗試以歷史縱深感、地域標識度、當代共鳴性、藝術創新力四個維度,探索瓊劇傳承之道。

歷史縱深感重在挖掘時間的戲劇張力。創作《路博德》時,主創團隊花了五年時間實地考察,將漢代路博德、馬援的故事凝練爲文明橋樑的藝術意象。《布衣卿相》的創作則源於對丘濬故居的十多次探訪,從卷帙浩繁中提煉出經世致用的精神內核,並通過虛構場景予以藝術化呈現。

地域標識度的核心是尋找海島風韻的當代表達,瓊劇的生命力深植於海南水土。在聲腔上,他嘗試將海南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融入主題音樂,讓傳統中板與悠揚民謠對話;在表演上,探索將黎族《打柴舞》的節奏融入武將身段;在語言上,依據《海南話音韻字典》校準韻白,讓舞臺上的海南話更貼近生活本真,在方言語境中延續文化血脈。

當代共鳴性的目標是架起連接歷史與觀衆心靈的橋樑。創作《海剛峰》時,陳藝天思考如何讓海瑞的清廉精神映照當下。劇場裡,觀衆笑着流淚,深切感受到歷史人物跨越時空的情感力量。真誠的掌聲是衡量作品價值的樸實標尺。

藝術創新力則秉持“守正不泥古,創新不離根”的理念,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謹慎出新。《三朝巾幗》嘗試引入“三朝說客”這一視角,打破常規敘事;《路博德》將宏大戰爭背景融入生活化的敘事視角,演出片段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吸引了不少年輕觀衆。

編織歷史IP的傳承網絡

基於以上思考,海南省瓊劇院啓動了“瓊劇歷史人物譜系”的梳理工作,分三個角度將散落的歷史人物整合起來。

海瑞、丘濬等先賢承載“清廉剛正,經世致用”的精神內核,以《海剛峰》《布衣卿相》等劇目,探索精神圖騰層面的內容創作;路博德、黃道婆等人物展現“開拓融合,技藝傳承”的精神特質,以《路博德》《黃道婆》等劇目,探索文明使者層面的內容創作;冼夫人等傑出女性傳遞“家國情懷,民族團結”的精神力量,以《三朝巾幗》等劇目,探索巾幗傳奇層面的內容創作。

陳藝天表示,希望能通過這個譜系緩解瓊劇創作題材零散的問題,形成更有脈絡、可持續挖掘的歷史IP資源庫。深扎本土是瓊劇的生命之根,謹慎出新是其活力的源泉。這一切,都是爲了讓這些歷史故事在代代相傳中保持溫度與活力。

瓊劇的傳承發展,關鍵在於把握好傳統底蘊與時代創新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陳藝天體會到創作倫理的“三心”——敬畏之心、觀衆之心和沉潛之心。堅持對歷史的嚴肅態度,抵制過度娛樂化的改編,堅持考據先行,力求讓英雄人物有血有肉,避免臉譜化;同時,重視與觀衆的連接,尤其關注方言的接受度,把觀衆的掌聲視爲最珍貴的回饋;還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劇”是常態,只爲對得起舞臺和觀衆。

陳藝天認爲,瓊劇需要多方合力,拓展新題材,激活老經典,培養接班人,推動跨界融合。其中,跨界融合尤爲重要。而今,瓊劇創作的歷史人物譜系逐漸豐滿,爲未來儲備了題材;《路博德》等劇目推動了瓊劇數字劇場的發展,讓瓊劇從舞臺走向更廣闊的文化場域。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