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裝上陣”的週六福,投資者不買單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抒穎 廣州報道
上市之初威風了一陣的週六福,股價近期震盪下行。
2025年7月11日,週六福收於34.6港元/股,下挫7.49%,總市值爲149.66億港元。相比26.7港元/股的開盤價,週六福當下的股價仍有不小漲幅,但與上市時被熱捧相比,投資者的心態已然變化。
上市之前,週六福熱度頗高。在認購階段,週六福全球發售5382.92萬股H股股份,香港公開發售佔43.48%,國際發售佔56.52%。定價24港元/股,全球發售淨籌約11.93億港元。
週六福被熱捧的外部因素之一,是老鋪黃金股價屢創新高,市場寄望週六福成爲下沉市場的“王者”複製老鋪黃金的奇蹟,但它似乎“後勁不足”。上市僅兩週餘,週六福股價已經坐過山車一般,衝上過52.5港元/股的高點又迅速回落。
週六福走的是與老鋪黃金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它的擴張主要通過加盟,而且沒有自有工廠,對加盟商是“合作”的關係,雙方沒有強綁定,加盟商的貨品可以不全部從週六福採購,採取了一種完全“輕資產”的賣品牌模式。
同時,從資本市場的實操角度,週六福股權過於集中以及上市前的突擊分紅,也爲這家黃金飾品企業未來的股價表現,罩上了不確定性。多重夾擊下,週六福股價掉頭向下。
失去品牌光環
由於黃金飾品本身具有保值的特性,原材料的價格相對透明,多數非一口價產品的定價來自於兩方面:一是當日金價,二是加工費。消費者的購買行爲也主要基於品牌知名度、做工精美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品牌效應高的品牌,能夠在金價定價上略有溢價,加工費也要比同行更高,周大福、周生生等老字號品牌莫不如此。
週六福卻“反其道而行”,它的店鋪主要由加盟店構成。2024年,週六福共有門店4129家,但其中97%以上爲加盟店。這些加盟店堆起了週六福的龐大店鋪網絡,也爲週六福堆起了營收的半壁江山。
招股說明書顯示,週六福加盟模式的收入源於向加盟店銷售產品及向加盟商收取服務費。這筆費用的構成是,週六福允許加盟商不從週六福採購商品,而向授權供應商外購產品,並在公司入網後使用公司品牌進行銷售,公司基於週六福的品牌價值,向其收取加盟服務費、產品入網費;此外,週六福還向授權供應商收取供應鏈管理費,向裝修服務供應商收取裝修管理費,這部分費用統稱爲“其他服務費”。
這是類似於“貼牌”的銷售模式。2022年至2024年,週六福向加盟店銷售產品的收入分別約爲8.43億元、20.2億元、20.41億元,收取服務費的收入分別約爲7.98億元、8.33億元、8.49億元,對營收的佔比分別爲52.9%、55.4%及50.5%,佔當期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週六福的這種“加盟”模式,相較於其他金飾品牌約束和聯繫均顯得力度較弱。公開資料顯示,週六福與加盟商的加盟協議一般爲期一年,可經雙方同意後續期,同時週六福不禁止加盟商成爲其他品牌的加盟商。
對於消費品牌而言,這種模式是把雙刃劍。一位水貝黃金的商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金飾主要是賣品牌,消費者會認爲周大福、周生生和老鋪黃金這些它的做工更精美,其他品牌就是比不了。“週六福的貨多數是普貨,沒有太強的品牌效應,長期來看這個品牌的特色也不是很鮮明。”
投資者用腳投票
週六福的基本面情況,在投資者眼中是明牌。市場對之的態度也相對明確,週六福的加盟模式是他的特點,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但投資者對之的審視,還來自於資本層面的操作。
上市僅兩週餘,週六福的股價坐了過山車,經歷過衝高,目前正在回落中。儘管有初期投資者短期持有、高頻交易的因素影響了股價的走勢,但資本市場對一個標的會採取嚴格的態度,而週六福目前看來,仍存亟待改善的方面。
一個典型的事實是,週六福目前的股權頗爲集中。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週六福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李偉柱持有周六福約66.72%的股權,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及總經理李偉蓬(李偉柱的哥哥)持有26.97%的股權。即便上市之後,週六福創始人兄弟仍握有83.4%的話語權。
而在上市之前,週六福也曾突擊分紅——2023年,週六福宣派分紅3億元,2024年3月,宣佈分紅3.48億元;兩個月後,週六福再度分紅2.97億元。這意味着,僅在2024年,週六福珠寶光2024年就派息6.45億元。考慮到持股比例,週六福分紅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創始人兄弟李偉柱、李偉蓬。
股權高度集中、上市前突擊分紅加上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尚需論證,週六福在港股的海洋中能否被投資者看中,仍是未知數。
從週六福所處的行業來看,其也並非沒有機會。
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金飾市場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消費者有不同的偏好和購買力,因此中低端市場同樣存在大量機會。品牌能否成功還取決於產品設計、質量控制、營銷策略、渠道建設等多重因素。例如,周大福、老鳳祥等也是通過各自的品牌定位和運營策略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產品設計、質量控制。營銷策略、渠道建設,這是依賴加盟模式的週六福目前均需要補齊的短板。“貼牌”生意雖好,但消費品牌只有不斷地提高品牌的美譽度以及知名度才能夠走得長遠,這是企業經營顛撲不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