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知未來・科技紮根 金屬中心攜手科工館帶學生探索綠能未來
學生操作氫能展品,觀察氫氣如何儲存與應用,讓抽象知識轉化具體易懂。記者王昭月/翻攝
氫能不再只是工程師的專利!金屬中心昨與科工館攜手舉辦「氫知未來・科技紮根」教育行動日,透過技術展示、互動體驗與現場解說,讓國中小學生親手操作氫氣實驗,從玩樂中理解氫能製備與應用,感受綠能科技的魅力。
氫能離我們有多遠?其實就在學生手邊。金屬中心在「氫知未來・科技紮根」教育行動日中,邀高雄科技大學及多家氫能產業聯盟成員參與,把實驗室的專業技術帶進科工館,變成爲孩子們可親身體驗的科學遊戲。
活動現場規畫技術展示與互動體驗區,由國中小學生動手實驗,從制氫、儲氫到應用,揭開氫能神秘面紗。學生們驚呼,「原來氫氣不只是課本里的化學符號」。
金屬中心副執行長武威宏說,中心近年透過經濟部科專計劃,聚焦「氫氣輸儲」與「工業燃燒」兩大核心,已有突破成果。像「可變混氫比例燃燒器」,即能依不同產業需求調整氫氣比例,應用在鍋爐與工業爐具,協助工業減碳。另高壓輸儲技術,可整合抗氫脆銲接與耐滲處理,確保設備在高溫高壓下安全穩定。
這些看似艱深的技術,在這次教育日中化爲一套套教具捐贈給科工館,讓孩子們在互動操作中理解氫能如何「從產線走進生活」。科工館館長李秀鳳說,能源議題要被「真正理解」纔有推動力。此次透過互動裝置,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科技,在體驗裡學能源,正是教育場域最珍貴的價值。
金屬中心表示,未來會持續結合研發法人、教育場館與產業鏈,打造可擴散的氫能推廣模式。透過更多示範應用,讓氫能逐步走進社會大衆的日常理解。
金屬中心副執行長武威宏捐贈互動展品給科工館,由科工館長李秀鳳回贈感謝狀。記者王昭月/翻攝
與會貴賓與產業聯盟成員合影,呈現產學研在氫能教育上的合作。記者王昭月/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