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舉小抄曝光!整本僅「巴掌大」 用放大鏡都難看清

臺南市立博物館正展出《上府城-啥物攏佇遮》特展,其中密密麻麻的科舉小抄,讓參觀民衆印象深刻。(曹婷婷攝)

臺南市立博物館正展出《上府城-啥物攏佇遮》特展,呼應今年爲府城建城300年,從城外視角檢視300年來,人們進入府城多是爲了讀書、告官、當兵、買賣;科舉考試爲其一要事,現場展出清朝科舉小抄,只見一張名片大小的手冊寫滿密密麻麻的字,一旁也提供放大鏡,不少人拿放大鏡也看得很吃力,佩服古代人好眼力。

民衆拿起放大鏡檢視小抄,直呼古代人眼力也太好了吧。(曹婷婷攝)

府城作爲臺南歷史文化重要象徵,承載着城市變遷、信仰習俗與庶民生活的軌跡,展期長達半年的南市博全新特展《上(Tsiūnn)府城-啥物(siànn-mih)攏佇遮》,透過珍貴文物、影像紀錄與多媒體互動裝置,呈現城內外的人們如何交流互動、府城的發展脈絡與文化特色。

全長4公尺的「縣署樑籤」首度公開亮相,爲1869年的文物。(曹婷婷攝)

此次展出全長4公尺的「縣署樑籤」爲首度公開亮相,爲1869年的文物,由於物件的長度太長,過去從未曝光;此外,特展一大量點是展出科舉隨身小抄及當時的練習卷,可以看見當時準備科舉的壓力之大。而爲了讓大家一窺小抄真面目,一旁也提供放大鏡,讓民衆看看小抄上寫了什麼。不少參觀民衆對小抄上,密密麻麻且小到不行的字感到好奇,但即使拿起放大鏡也看不清楚,有年輕人直呼「古代人眼力未免太好了吧!」

館長王世宏說,這個展覽不刻意談城是怎麼建的,而是聚焦何以當時的臺南這麼重要,透過城外視角來談「上(進入)府城」這件事,人們來到府城是爲了什麼?展區透過功能分類呈現在府城能做哪些事,以及城內外互動往來如宗教活動、民俗活動等,府城傳承6代的延陵道壇也提供200年曆史的「天師符籙」等珍貴道教文物展出。

他提到,雖然城牆消失了,但空間感仍留存臺南人心中,有些生活習慣跟過去仍有城牆的時代還是接近的,例如縣城隍遶境就是依循城牆範圍,即使現在早已沒有城牆,遶境路線仍依循舊時城牆;做十六歲過去以五條港區爲主,後來也擴展至城外。

民衆在展區可以親自感受城磚的重量。(曹婷婷攝)

特展也針對過去一度引起熱議的「小西門要不要遷回原址」話題,開放民衆表達意見,而爲了讓民衆實際感受城磚的重量,也將去年小北門挖掘出土的遺構,放在一個箱子供民衆「拿拿看」,親身體會「歷史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