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反覆、常感空虛、自我傷害…認識邊緣型人格障礙9大特徵 看見情緒風暴背後的呼救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人格疾患,最大的特徵是「情緒、行爲、人際關係與自我感受的極度不穩定」;患者不單純是脾氣差,而是一種長期困擾着當事人、會影響到工作、感情與生活各個層面的心理疾病。 示意圖/Ingimage

作者:Inka蔡淑華(諮商心理師)

你或身邊的人是否常有這樣的狀況:

情緒起伏劇烈,時而深愛着某人,時而又對同一個人深惡痛絕?

內心常常感到空虛、寂寞,時常懷疑自己是誰、值不值得被愛?

有時候甚至想透過傷害自己來「感覺自己還活着」、或是爲了逃離內在的痛苦與混亂?

無法忍受在乎的人任何一點點的忽略、分離,這都讓他極度擔心是否要被拋棄了?

以上這些狀況可能與一種心理困擾有關,也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PD)?

BPD是一種人格疾患,最大的特徵是「情緒、行爲、人際關係與自我感受的極度不穩定」;患者不單純是脾氣差,而是一種長期困擾着當事人、會影響到工作、感情與生活各個層面的心理疾病。

邊緣型人格障礙,聽到這個名詞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邊緣人」,其實它並非指一個人在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會被稱做「邊緣」,是因爲早期的心理學家發現,有一羣人既不像精神官能症(Neurosis)、也不像精神病(Psychosis),但他們卻有很明顯的困擾與痛苦,這些人就像卡在兩者之間的「邊界」,因此有了「邊緣型」的名稱。直到1980年,BPD才被正式納入精神疾病診斷體系中,並受到更多的關注與研究。

BPD的常見特徵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如果一個人在成年早期開始,長期出現以下九項特徵中的五項以上,就有可能符合BPD的診斷:

1. 極度害怕被拋棄:例如即使對方只是稍微晚回訊息,也可能產生強烈焦慮或情緒崩潰。

2. 人際關係極不穩定:愛與恨經常交替,對於同一個人,會在過度理想化或貶低之間快速切換。

3. 自我認同混亂:不知道自己是誰、想成爲什麼樣的人、懷疑自己的價值。

4. 衝動行爲:如暴食、亂花錢、性濫交、濫用藥物、危險駕駛等等。

5. 反覆出現自殘或自殺的念頭、行爲。

6. 情緒劇烈波動:常因小事而極度憤怒、悲傷或焦躁。

7. 長期體驗到空虛感。

8. 難以控制的怒氣:容易爆發激烈的憤怒或衝突。

9. 在壓力下會短暫出現解離現象或妄想:例如覺得自己很不真實或與現實脫節。

成因是什麼?不僅僅是創傷,也包含天生特質與成長環境

早期的研究認爲,BPD與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例如經歷身體或情緒的虐待、性侵害、或被忽視等等。雖然許多BPD患者確實有類似的經驗,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隨着研究的發展,現在有了更全面的瞭解---BPD是由先天生理特質與後天環境共同交互影響的結果:

⬩ 有些人天生情緒比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且情緒恢復較慢。

⬩ 若再加上成長的環境缺乏理解支持與情緒教育,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就更容易導致情緒調節困難。

現代神經科學研究也發現到,BPD患者的大腦在處理情緒和人際壓力時,某些腦區會異常活躍;此外,遺傳因素的影響也達到六成左右。

簡單來說:有邊緣型人格的傾向,不是你的錯,而是來自於大腦、生理、環境與經驗多重影響下的結果。

爲什麼BPD難以調節情緒?

心理學家林納涵(Marsha Linehan)認爲,BPD其實是一種情緒調節障礙,這樣的人先天體質上對於情緒非常敏感、反應強烈、而且情緒恢復得很慢;如果他們又在一個「不認可情緒」的環境中長大,例如經常被說「你太敏感了」、「你想太多了」、否認或忽視你的感覺,就會逐漸失去處理情緒甚至解決困難的能力。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發展出極端的應對方式來處理痛苦,例如自殘、吵架、逃避、威脅傷害自己等等,這些行爲其實是在向外界發出「求救訊號」,而非單純的「耍任性」。

BPD可以治療嗎?

若能接受適當的治療,大多數的BPD患者都能夠顯著改善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目前英美各國的治療準則一致強調:BPD的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爲主,藥物治療作爲輔助。

BPD常見的心理治療方式有:

⬩ 辯證行爲治療:被認爲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強調學習情緒穩定、人際互動技巧與壓力調適。

⬩ 移情焦點治療:透過與治療師的互動,幫助患者調整原本對他人極端的看法與行爲模式。

⬩ 心智化治療:協助患者學習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內心狀態,提升同理心與人際理解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治療方式都必須經由專業訓練的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長期的帶領與執行,才能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

理解,是改變的開始

邊緣型人格障礙不只是任性或情緒不穩這麼簡單,而是一種深層的情緒調節困難,與生理特質、成長環境及人際經驗密切相關,它可能讓患者在人際關係中反覆受傷,也讓自己飽受情緒風暴的折磨。

然而,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治療的。臨牀實證顯示,透過適當的心理治療與支持,許多患者可以大幅改善症狀,重新建立穩定的關係與自我價值。

若你正在經歷這些困難,請記得:你並不孤單,也不是無可救藥。勇敢尋求專業協助,是照顧自己最關鍵的第一步。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