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挖掘枋寮風土記憶增加認同「留在家鄉也是一個選擇」
大地小學堂負責人蘇意玲(中)帶着見習生解鎖各式任務。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屏東縣枋寮鄉位處屏東平原與恆春半島交界,坐擁山海資源,也是南屏東交通樞紐,爲讓旅客路過枋寮停下腳步,地方創生團隊投入,從進駐枋寮彩虹藝鐵園區空間,到挖掘在地產業,透過屏東縣政府見習生計劃申請人力支援,帶着大專青年解鎖各式任務,認識地方特色,貼近家鄉土地。
縣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推出地方創生見習計劃,今年第三年,由申請團隊招募暑期見習生,縣府給付見習薪資津貼,共覈定23件計劃、錄取60位見習生,期望透過二個月的時間,落實「以青年培育青年」的支持系統。
地方創生團隊之一「來日枋常」,去年起紀錄逐漸式微魩鱙漁業。3名見習生到枋寮漁港採訪、拍攝,畫面的主角是超過50年手工編織魚網經驗的職人紀聰敏,他自豪地展現工具,示範各種補破網的方法,特地找尋甘蔗花對比今昔漁具差異,展現過去就地取材的智慧。
見習生陳姿年說,能爲家鄉做事、保留珍貴的產業文化,除了與土地連結更深,也希望讓走進枋寮的遊客更認識地方。這次見習計劃改變她對人生目標的設定,到臺北唸書後發現最愛的還是故鄉,認爲「留在家鄉可以成爲一個選擇」。
俗稱魩仔魚的魩鱙漁業,枋寮漁民出海作業會使用兩艘網船、一艘探魚筏、一艘運搬筏,來日枋常負責人陳玫鈞表示,經訪談漁會得知,魩鱙漁業興盛時期有30多對網船,如今僅剩2對,她找來同樣是文創設計背景的見習生,從田調開始,訪談對象包含船長、漁網職人,以影像、教具設計、文創商品等形式轉譯文化,讓見習生將所學付諸實踐,被記錄的職人互動中獲自信。
青年投入地方除了資金、技術外,還要有情感的支持陪伴。枋寮蓮霧農蘇意玲2019年創立大地小學堂,創造青年交流場域,今年進駐枋寮彩虹藝鐵園區(前身爲枋寮藝術村),帶領見習生從零到有,結合屏東農產、輕食、策展、共學交流多元空間,店休時帶着見習生田調訪談,認識家鄉。
蘇意玲說,長期在地方蹲點發現,有些年輕人因家人年邁等因素返鄉,但回到枋寮並沒有朋友,與家裡發生衝突時也沒夥伴商量,她串聯不同產業的夥伴異業結合「做好玩的事」。見習生利用暑假返鄉,畢業後會不會回來無法保證,但相信他們會記得土地帶來的能量。
勞青處表示,協助青年銜接未來職場,推出公部門暑期工讀、地方創生見習、屏青實習超有薪114年職場實習等計劃,鼓勵年輕人創業,近三年數據顯示,屏東整體失業率從2022年3.7%降至2024年的3.4%、大專以上學歷失業率從5.6%降至4.5%,多項青年培力政策已有逐步成效。
見習生到港邊記錄手工漁網編織職人紀聰敏。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大地小學堂負責人蘇意玲創造青年交流的場域。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來日枋常負責人陳玫鈞(左二)帶着見習生紀錄。漁網職人紀聰敏(左三)特地找尋甘蔗花對比今昔。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來日枋常團隊影像紀錄魩鱙文化產業。圖/屏東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