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團隊煥新上海崇明“零碳蟹”養殖

在上海,養一隻螃蟹到底有多少講究?記者日前來到上海市崇明區綠華鎮華星村,該村引入的“黑科技”,讓崇明清水蟹的體型“膨脹”了約20%——不改變螃蟹的基因,不額外使用“黑暗料理”,純靠改善螃蟹的居住環境。

在養殖現場,記者看到數千塊深藍色光伏板如巨幅拼圖般鋪展,其構建起來的“光伏別墅”就是崇明清水蟹的棲息地。據上海市河蟹行業協會監事長黃春介紹,這些螃蟹已經在這裡“住”了3年,因其養殖技術既先進又環保,它們被稱作“零碳蟹”。

“光伏別墅”的設計者和搭建者,是19名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年輕人,他們來自華電上海崇明綠華“漁光旅”光伏發電項目部。

崇明地處長江生態廊道與沿江大通道交匯點,是上海關鍵的生態屏障,肩負着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重任。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綠色農業產業優勢,既是崇明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重點,也關乎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提升。

崇明豐富的水域資源爲其發展水產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華星村的“零碳蟹”已成爲當地一張閃亮名片。放眼望去,數百畝成片的標準化蟹塘連綿不絕,通過生態改造,村中將小塘整合爲大塘,爲螃蟹打造了廣闊的水上家園。

“水面更開闊,利於水質調控,清水蟹產量與品質都得到了提升。”華星村工作人員介紹。蟹塘上方,華電上海崇明綠華“漁光旅”項目的光伏陣列巧妙佈局,形成蟹塘的“生態調節中樞”。精密設計的電池板間距與傾角,在高效捕獲太陽能的同時,確保爲水下生物留足生長空間。這種獨特結構形成的天然遮陽屏障,能有效抑制藻類,提升水體透明度。

板上綠色發電,板下生態養殖,這種立體模式顯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能和產業綜合效益。光伏陣列如同爲蟹塘撐起一柄“智能光傘”,在保障發電的同時,優化水下光環境,助力養殖效益實現大幅躍升。

清澈水質是崇明生態島建設的關鍵指標,也是清水蟹生長的必需環境。但以往蟹塘水質提升面臨難題:養殖產生的殘餌、排泄物積聚有機質,易滋生有害病菌;未經科學處理的養殖尾水若直排入河,既威脅養殖生物健康,也污染周邊水體。過去,村裡採用“抽河水養蟹,養後直接排回河”的粗放模式,水質難以改善。

“以前,這裡多爲個體經營模式,養殖的都是低附加值的四大家魚,低產、低質、低效,對周邊的水環境難免造成比較大的壓力。”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計劃部負責人朱德強回憶說,爲了“一池清水”,團隊會同中國科學院、國內外高等院校的漁業、農業、光伏專家開展“頭腦風暴”,最終敲定了漁光模式下的“大循環、小對流、微流水、自淨化、零排放”內循環養殖模式。

該模式通過完善魚塘進排水基礎設施,應用生態治理技術爲主、物理處理爲輔的技術及工藝,建設包括進水泵、排水泵、循環利用水泵及進出水管的進排水系統和三級養殖尾水淨化區域,實現了養殖尾水循環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螃蟹在生長過程中,尤其是脫殼階段特別喜歡安靜,不能被打擾。”走在蟹塘邊,從立項之初就跟螃蟹養殖戶打交道的團隊負責人、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子源儼然成了“蟹專家”。

“嗡……”起降臺上無人機的飛出,開啓了“光伏別墅”一天的巡檢工作。年輕的華電團隊把物聯網、5G、AR、新型人機交互等技術用在了養螃蟹上,他們構建了以數據共享和可視化爲基礎的智能巡檢和數字運維繫統,通過科技帶動生態農業、高密度農業、高附加值農業發展。

技術人員使用智能AR巡檢頭盔即可實時將現場消缺的問題畫面上傳至後臺,按照後臺專家指導意見,原地進行消缺作業。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生技部主任羅一弘介紹,即使出現問題,專家也不必立刻到現場,“簡單問題面對面教學解決,重大問題減少誤操作避免擴大損失”。

除了“養螃蟹”,這支青年團隊還幫助綠華鎮同步設計項目周邊景觀帶及蟹塘內景生態區水系景觀。結合周邊溼地公園等景區佈局,一體規劃親水垂釣、蔬菜採摘等田園旅遊體驗區,形成了“水上發電、水下養蟹、岸上旅遊”的新業態模式。2023年,“三產聯動”經驗做法入選“第四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成爲國際認可的減貧樣板。

與傳統火電相比,水上光伏發電每年可節約標煤約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1萬噸。“一加一減”,成就綠色低碳“光伏村”新樣板。

華星村黨總支書記胡惠春透露,該項目的建設還爲當地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幫扶約百人。

在保留鄉村風貌的同時,團隊給當地村民出資建設了“光伏大棚”和“一體化光伏屋頂”。據不完全統計,“一體化光伏屋頂”可讓每戶村民每年至少獲得2000餘元的發電收益,“光伏大棚”每年可產生髮電收益約3.8萬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