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率又創新高,學歷這張舊船票,還能否登上新時代的客船?
近期,衆多高校紛紛掀起了新一輪的考研動員熱潮。
比如一些院校就藉助迎新活動、考研動員大會、經驗分享會、考研誓師儀式、考研宿舍評選以及“考研之星”選拔等多種形式,營造濃厚的考研氛圍,構建良好的考研生態環境。
還有一些院校強調,每位學生都應高度重視考研,將其納入大學生涯規劃的重要篇章,明確目標,提前規劃,儘早行動。
鼓勵所有本科生,要將考研視爲個人發展的重要機遇。
等等,這一幕咋感覺有點似曾相識呢?
估計很多大一新生人都傻了,迎新大會辦的像考研動員大會,考研動員大會又辦得如同縣裡高考前的誓師盛典一般。
這不剛從高考的硝煙中脫身,一個暑假回來,這又得踏上了考研的征途了?
而這種宣傳口徑的背後,是許多大學的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開始倒掛。
前幾天看到蘭州大學發文宣佈,2024年,在校研究生總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
蘭州大學方面表示,這是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正不斷攀升,因此,研究生數量的增加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
這種強行給臉上貼金的說辭,倒是和當下的喪事喜辦的主流宣傳思路不謀而合了。
蘭州大學並非個例,本科生與研究生數量倒置的現象在中國已屢見不鮮。
比如:
其實我並不是很理解這些高校爲什麼要動員全體本科生考研,是覺得學歷貶值,本科文憑不再吃香,唯有考研方能尋得出路,因此學校便隨波逐流,爲學生的未來保駕護航?
但是前不久,智聯招聘發佈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
那我覺得答案或許就是,學校只是想要藉此延緩學生的畢業時間,讓就業率的數字看上去更加光鮮亮麗一些。
以前唸書的時候,學過李商隱的一句詩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塵灰淚始幹。
這最初是形容了一種至死不渝的愛情,表達了對愛情的執着和忠貞。
後來也常用來形容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尤其是教師的辛勤工作和默默付出。
而現在,這句詩似乎同樣也可以套用在學生身上。
網上流傳着這樣一段話: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文獻資料顯示:全國家庭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爲約68萬元。
截至2023年底,全國0-18歲人口總數約爲2.98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1.1%。
將68萬與2.98億相乘,便能輕易地得出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
但現在的問題是,就算是考研,也總有畢業的那天,而畢業以後必然要面臨找工作的問題,現在的工作好找嗎?
除了統計局,正常人都知道現在是個什麼情況。
有關“學歷貶值”的各類新聞,估計大夥兒都已經聽得太多太多,我這裡就懶得再舉例了。
那咱們就來看看統計局自己公佈的最新青年失業率數據吧,
這18.8%,有沒有包括農村戶口的小夥?有沒有包括應屆畢業生、考研考公大軍?甚至,有沒有包括那2億靈活就業人員?
咱們其實都不用去討論數據的真實性,只需要橫向對比一下。
21年8月,16至24歲城鎮調查失業率爲16.2%;22年8月,18.7%;
即使只看8月份的18.8%,也說明今年青年的就業環境比 2021、2022這兩個特殊的年份更加糟糕。
這個數據換句話說,五個年輕人裡實打實的就有一個處於失業狀態!
而一般用來給這個難堪的數據擦屁股的解釋是結構性失業——既好職位的供給太少,青年又不願意屈就於低薪崗位。
當然它肯定存在,但結構性摩擦背後也說明崗位供給的質量存在很大的落差。
比如智聯招聘今年對畢業生的調研,今年47.7%的畢業生期望進入國企,期望民企的只有12.5%;
再來看國考,去年的競爭比例已經是61比1,而今年更是飆升至77比1。
中智招聘的數據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
國企雖然只招聘了37.9%的應屆生,但卻吸引了60.2%的簡歷;反觀民企,雖然招聘了53%的人,但收到的簡歷卻僅佔總數的18%。
這也難怪年輕人會對奮鬥產生遲疑。
根據相關數據,16至24歲青年勞動者的月均總工時爲251.9小時,社保參保率不到一半。
平均下來每個月30天每天8小時多還一半沒社保,卷是捲到盡頭了。
或許,對於他們來說,求穩纔是最明智的選擇,哪怕機會渺茫。
而對於那些去年、今年、乃至明年畢業卻尚未尋得工作的大學生,該如何是好呢?
先且慢焦慮。
從今往後,展望未來十五年,每年都有超過一千萬的大學生將踏入社會,尋覓工作。
這一千萬朝氣蓬勃、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他們比你更年輕,比你更出色,將與你一同競爭那有限的好職位。
爲何說未來十五年,每年都有上千萬的大學生要找工作呢?
這是因爲,今年找工作的大學生大多是2001、2002年出生的,而出生人口的下降,要等到2016年的“去庫存”效應顯現後纔會逐漸顯現。
不過談及就業前景,我們或許應該更加樂觀一些。
不妨將“就業形勢嚴峻”的說法,改爲“就業人口的增長空間正日益擴大”。
你看我這宣傳口號的思路學的快不?
當下,衆多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中,無不瀰漫着一股強烈的功利之風,這顯然與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背道而馳。
眼下的時代,許多人投身考研,並非出於對學術研究的熱愛與執着。
可以說現在讀研究生,更多的人是爲了混個學歷,要個高價的飯碗。
但是這年頭,研究生就真的好找工作了嗎?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家裡有孩子的朋友們,不要對研究生這個學歷抱有太大濾鏡;
上學不是僅僅是爲了一紙文憑,更要了解社會運行的本質,避免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中,陷入更多的困境與挫折。
然而,如今這張文憑也不過是大學擴招浪潮下的衍生物,它更像是之前十幾年求學路上的一張學費清單。
這張清單所承載的時代意義,輕薄得彷彿只是一張渡船的票根。
那麼,這張學歷的舊船票,是否還能引領我們登上新時代的航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