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國際沙龍首登場 法國插畫家從臺灣日常生活找靈感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克里斯 透過繪畫分享他眼中的臺灣日常,引導青年從畫作中,以不同視角去欣賞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記者郭韋綺/翻攝

法國插畫家克里斯多福・博伊德,以外籍人士視角在高雄巷弄騎樓間找尋靈感,用畫筆記錄臺灣獨特的日常景象,昨天他受邀出席高市青年局主辦「青年國際沙龍」首場講座,分享創作歷程與文化觀察,吸引不少青年參與,在跨國視角下重新看見自己的生活樣貌。

克里斯長年旅居高雄,曾爲2025年「法國生活節」繪製主視覺,他以手繪插畫風格見長,擅長描繪城市風景與日常人物,尤其對臺灣街頭文化深感興趣。

他在講座中展示多幅創作,包括描繪傳統早餐店、熱炒攤、摩托車縱橫街角,甚至還有一張描繪婆婆在廟前遛鳥插圖,引起現場青年笑聲連連。

他說自己剛到臺灣時語言不通、文化震撼,但正因如此,更用心觀察每一個細節,他認爲語言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圖像就是他與世界對話的語言。

克里斯展示「臺式早餐」畫作,畫中早餐店沒有華麗裝潢,但每個塑膠凳與鋁製餐檯都充滿細節,不少青年驚呼原來每天路過的風景,竟然這麼有故事感。

克里斯也鼓勵臺灣青年用創作作爲與世界連結的橋樑,不需要成爲藝術家,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身邊的故事。

作家張人傑則分享從理工男到文學創作的自身經歷,也談及旅居柬埔寨與美國期間,如何在語言、文化與價值觀落差中,重新找到創作定位。

張人傑提到,旅居異地時,文字是他理解世界與安頓內心的方式,最初的不安反而成爲創作動力,寫作不只是紀錄,更是一種自我梳理過程。

坐在臺下的美國籍青年約翰John說,跨領域轉職也能說出動人故事,小小的生活觀察化爲創作,非常激勵人心;文藻外語大學生李子欣說,原來外國人眼中臺灣這麼溫暖,每天吃的早餐、騎的路、住的巷子,讓她也想拿起畫筆記錄生活。

青年局長林楷軒說,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獨特性,學習用不同視角去理解文化與世界,他強調,全球化時代下,跨文化理解能力與表達力已是青年重要軟實力,這也是青年國際沙龍設計的初衷。

青年局補充,青年國際沙龍8月12、13日還有兩個場次,以創作、創業、創品牌,從世界找到自我定位及說出國際觀、拍出世界共鳴爲題,凡設籍高雄就學、就業青年皆可報名參加。

作家張人傑分享自身從工程師轉職爲創作者的歷程,鼓勵青年勇於探索多元職涯路徑,並以文字作爲理解世界與自我表達的媒介工具。記者郭韋綺/翻攝

高市青年局「青年國際沙龍」首場講座於駁二Pinway八號倉庫登場,吸引衆多青年前來參與,共同展開一場跨文化創作對話。郭韋綺/翻攝

高市青年局主任秘書吳淑慧出席青年國際沙龍,鼓勵青年勇於挑戰、揮灑創意,從中培養跨文化理解與自我表達能力。記者郭韋綺/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