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捏”活老手藝

在陝西寶雞市鳳翔區六營村,鄉親們敞開院門,坐在小板凳上專心雕刻。陽光下,一個個泥塑坯體在地上鋪開,等待曬乾。

“現在氣溫高,是趕製坯體的好時候。”在六營村的鳳翔泥塑傳習所,90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錦偉介紹。

六營村生產泥塑的歷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如今這裡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鳳翔泥塑的主產地,村裡幾乎人人會捏泥塑。近年來,通過多方合力,曾經的“泥玩具”正成爲帶動鄉親們致富的“金娃娃”。

2018年,胡錦偉從天津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畢業。“泥塑不僅是傳統手藝,還蘊藏着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胡錦偉說,他決心用所學的設計知識,推動泥塑與現代生活融合。

創新,成爲胡錦偉激活老手藝的關鍵。他虛心向村裡的老師傅請教,也常與其他青年同行交流探討。爲了進一步激發老手藝的市場活力,在相關部門引導支持下,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胡錦偉將村裡分散的手藝人組織起來,統一培訓。目前,六營村有200多戶、上千人從事泥塑產業,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泥塑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依託泥塑特色,我們聚力打造非遺民俗村,‘非遺+文旅’拓寬發展新路子。”六營村黨支部書記廖衛軍介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10 版)

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