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二軌外交的機遇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上週末,我有幸受邀參加臺大國家安全暨戰略研究社主辦的「臺灣的下一步」青年論壇,與來自各大學的青年朋友及民衆黨、民進黨國際部代表,針對「民間二軌外交的策略」進行交流。

綜合過去經驗,我提出三點對青年從事二軌外交的建議,亦可視爲臺灣未來推動對外交流的思考方向。

第一,掌握自身定位,清楚傳遞價值。政黨外交的本質,是價值與理念的溝通。政黨之所以能參與國際對話,不是因爲執政與否,而是因爲政黨代表了一羣人民對政治制度、社會發展與國際關係的集體想像。以國民黨爲例,其不僅擁有超過130年的歷史傳承,更與全球華人社羣有着深厚連結,這些都是外交的重要資產。

但我也強調,這些歷史與文化資源,不是任何政黨的專利,而是整個中華民國共同的底蘊。臺灣的外交空間,不能只是靠政府部門,更需各界攜手深化民主自由的價值。

第二,走出防禦性民主,重建兩岸交流信心。當天有學生問到兩岸交流,我以「身正不怕影斜」迴應。我理解,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因爲疫情與政治對立,已鮮少擁有兩岸交流的經驗。但我始終認爲,臺灣的制度優勢始終是我們最大的外交資產。民主、自由與憲政秩序,不僅是臺灣的內部價值,更是面對中國大陸的底氣。

面對中國大陸的專制體制,臺灣更應該有自信、理直氣壯地說出自己的制度優勢,而不是走向封閉與懷疑的「防禦性民主」。臺灣對國際友人來說,在兩岸關係上扮演「知己知彼」的先鋒,遠比拒絕交流、固步自封更有吸引力。

第三,外交是對話的起點,不應是衝突的延伸。論壇中,三黨國際部代表都同意:在外交議題上的共識,遠高於國內議題上的分歧。這樣的情況並不常見,但也提醒我們,在國內政治極化嚴重、社會信任低迷的當下,也許外交是可以讓各黨青年跨越分歧、尋找對話的切入點。

外交始終不是少數人的舞臺,而是全民的共同事業。在面對美中競爭升高之際,臺灣更需要以開放、多元與自信面對世界。青年二軌外交不僅是一種訓練,更是一種參與國家未來的方式。盼望各政黨、各界機構能給予更多支持與資源,讓年輕人更早踏上國際舞臺,爲臺灣開拓更寬廣的空間。(作者爲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