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研發團隊:實現粗氫分離存儲一體化,盤活巨量資源
【復旦大學與北大團隊研發新技術,實現工業粗氫分離與存儲一體化】氫能作爲未來清潔能源“明星”,引領全球能源轉型,但大量“粗氫”難以高效低成本提純和儲存,阻礙其廣泛應用。復旦大學包信和院士、朱義峰及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團隊,在《自然·能源》發表重要成果,研發出全新催化技術,首次實現工業粗氫直接分離與存儲一體化。全球每年產氫超9500萬噸,我國貢獻超3300萬噸,是產氫大國。超98%氫氣來自化石能源重整,鋼鐵、化工等行業每年還排放約990萬噸含氫廢氣,這些“工業粗氫”含大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雜質,現有分離提純技術複雜、成本高,造成資源浪費。該成果核心是設計出“聰明”新型催化劑,能精準“抓取”氫氣分子反應,對雜質“視而不見”。利用該催化劑可將氫氣像“存錢”一樣存到特定液體分子中,需用氫氣時,對“儲氫液體”簡單催化反應就能釋放高純度氫氣。新技術實現三大突破,一是“抗毒”能力強,在雜質濃度超50%、170℃環境下仍高效工作。二是流程革命性簡化,告別“先提純、再儲存運輸”老路,一步完成“分離+儲存”,降低能耗和設備投資。三是產出價值高,能得到高純氫氣和有應用價值的COx富集尾氣。馬丁強調,該催化劑解決了分離和儲存兩大世界性難題,盤活巨量粗氫資源。
本文由 AI 算法生成,僅作參考,不涉投資建議,使用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