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無人機商業化“起飛”還要多久?

來源:上海證券報

◎閆婧 記者 操子怡

以“啓航低空經濟,賦能千行百業”爲主題的2025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近日在上海舉辦,全產業鏈條的頭部企業帶着最新成果亮相。

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氫能無人機憑藉其長航程續航的優勢在展會上吸引不少專業觀衆和採購商注意。

業內人士認爲,氫能無人機可與鋰電池無人機形成市場互補,未來隨着成本下降路徑逐步明確,產業化提速,應用場景落地前景向好。

多家企業攜新品參展

“在電網高精度巡檢中,鋰電池無人機單次飛行只能記錄3座輸電塔的巡檢數據,氫能無人機卻可用一次飛行記錄20座塔的數據,效率明顯提升。”浙江氫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氫航科技”)無人機負責人鍾大洪介紹,“即便是專業級工業無人機,鋰電池續航時長也很難突破1小時,但配置氫動力系統,可持續飛行至少20小時。”

氫能無人機是指以氫氣作爲能量來源,通過氫燃料電池或其他與氫能相關的動力系統來驅動飛行的無人機。

因能量密度限制,傳統鋰電池無人機的作業半徑通常小於5公里,氫能無人機憑藉其高效能量轉換特性,可實現50公里以上的超遠距離作業。

“鋰電池的上限,是氫燃料電池的下限。”多名受訪業內人士對氫能無人機未來的應用落地信心十足。

在協氫(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全球首款實現量產的大型載重氫能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鵬程150正式亮相。銷售經理範毅曉表示,這款無人機創新採用風冷氫燃料電池替代傳統鋰電池,使電池系統重量大幅減輕60%。以載重100公斤爲例,氫能版本續航時間可達3小時,而同規格鋰電池無人機僅能續航半小時。

“車用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通常約爲100瓦時到200瓦時每千克,最優質的航空鋰電池也就到400瓦時每千克。但目前氫能無人機能量密度可以做到700瓦時甚至800瓦時每千克以上,是鋰電池的2到3倍。隨着產品迭代,能量密度有望達到1000甚至1200瓦時每千克。”清研易氫能源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研易氫”)研發總監劉慧澤說。

訂單開始釋放

據多家企業介紹,目前的氫能無人機訂單主要來自能源與公用事業企業、大型無人機企業、國際客戶等項目示範和氫動力改裝需求,以中等載重多旋翼機型爲主導,集中在光伏、電網和油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巡檢、偏遠山區及海島物資配送等場景。

2024年10月,氫航科技與大疆合作推出的FC30氫電版運載無人機完成跨海島醫療物資空中運輸任務。面對島嶼衆多,交通方式主要依靠輪渡的舟山羣島,在中雨和七級陣風雙重考驗下,氫能無人機成功飛越海面,將醫療物資送抵島嶼衛生室,滿足緊急情況下的物資調度。目前,公司已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海油等企業展開合作。

在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氫能無人機產業迎來契機,訂單開始釋放。

今年5月,氫航科技的M350氫能無人機中標某電網1000萬元採購訂單,主要用於電網精細化巡檢。“單瓶氫氣可滿足80分鐘空中飛行作業,相較鋰電池效率提升270%,單架次巡檢線路從原來的30公里延長至70公里,單日作業面積相當於20人巡線。”鍾大洪說。

針對長江流域船舶物資配送靠港難、效率低等問題,5月,清研易氫與江蘇長江匯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合作開發適配水面環境的特種無人機,解決遠距離飛行和大載重需求,支持從岸基、水上服務區到移動船舶的“即飛即達” 配送,適配“無人機+船舶”的立體物流生態,實現“船在航,貨到家”的便捷服務。

“氫能+低空”獲資本關注

自2024年起,“低空經濟”已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展現出其在國家戰略佈局中的重要地位。無人機作爲低空經濟的核心載體,是低空產業生態關鍵一環。

據行業預計,到2030年,中國氫能無人機市場規模可能突破140億元。2023至2030年,該領域市場規模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達110%,有望成低空經濟領域的新興增長極。

清研易氫副總經理朱建強表示,在一些鋰電池無法提高效率的場景,如海島物資運輸、跨境電力巡檢、邊境安防監控等長距離作業中,氫能無人機發揮長續航優勢,可與鋰電池無人機形成互補。

“氫能無人機制造成本下降,主要靠三個方面。一是綠氫配套,隨着深化電力市場改革,綠電交易價格下降,光伏制氫成本持續下降;二是規模效應,年產1000架無人機時,總成本下降近40%;三是燃料電池系統的價格,從2018年至今大幅下降,2023年爲均價8000元/kW,業內預計隨着輕量化材料技術進步,仍有下降空間。”朱建強說。

資本密切關注這個新興賽道。2023年,氫航科技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由上汽恆旭領投,老股東微光創投、興華鼎立跟投,此輪融資將助力公司深化燃料電池在航空、車輛、船舶、電源等全產業鏈的發展。

業內認爲,“氫能+低空經濟”政策共振下,隨着用氫基礎設施完善、無人機量產化和燃料電池系統價格優化,氫能無人機或迎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