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未來5年將成經濟新增長點
(來源:中國改革報)
轉自:中國改革報
“氫能具有儲能容量大、儲能週期長等優勢,在儲能譜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在近日召開的2025氫能產業發展大會暨內蒙古自治區第四屆氫能產業發展推進會上表示,未來5年,氫能將成爲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
“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將發展氫能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楊雷分享了世界主要國家氫能發展現狀:作爲全球第一批發展氫能的國家,日本早就提出“氫能社會”願景,在燃料電池汽車、家用燃料電池系統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日本正在推動火電廠摻燒氨,並積極開展氫氣合成甲烷等技術研發,同時加緊籌劃與澳大利亞、美國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氫能貿易。歐洲是全球綠氫產業的引領者之一,歐盟通過“氫能戰略”大力推動綠氫生產和應用,並在工業脫碳和能源存儲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美國在高效電解槽、先進燃料電池等領域技術創新方面表現突出,其產學研合作模式,對我國加速氫能技術突破具有借鑑意義。
“氫能兼具工業原料和能源產品雙重屬性,是解決工業脫碳的重要可行方案。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解決可再生能源儲存問題,增加能源系統的靈活性,還可通過工業流程再造,助力難以直接採取電氣化手段實現脫碳的行業完成低碳與零碳化改造。”楊雷說,目前,氫能在我國工業體系中的應用多集中在合成甲醇、合成氨、煉化和煤化等化工領域。
楊雷預計,到2050年,綠氫作爲工業原料和能源產品的優勢與作用將得到充分體現。綜合相關機構的預測,到2050年,氫能作爲工業原料,在氨、醇、烯烴等化工領域的需求量將達到約2000萬噸/年,在冶金領域作爲還原劑等的需求量將達到約700萬噸/年;氫能作爲能源產品,通過摻燒供熱或發電,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的需求量將達到約1500萬噸/年,“海陸空”各類運輸工具,對氫或氫基綠色燃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此外,楊雷表示:“氫能依託其雙重屬性優勢,將在燃料和原料協同發展以及產業鏈協同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未來5年,氫能將加速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併成爲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
氫能發展已經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下一步如何促進發展,楊雷提出了四方面建議:
一是加強綠氫相關技術研發和應用,重點支持高靈活性電解水制氫、光解水制氫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提高綠氫生產效率和經濟性。加強綠氫基衍生品產業鏈的開發,如氨燃料發動機、摻氫燃氣輪機等,以及氫能相關的工業流程重塑。二是超前謀劃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全國氫能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尤其是管道輸氫、氨及醇等延伸品的基礎設施。鼓勵多種儲運技術並行發展,建立安全高效的氫能物流體系。推動氫能與電網、天然氣網的融合發展。三是區域協同發展,制定全國氫能產業佈局規劃,促進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建立跨區域乃至跨國氫能交易機制,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四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健全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碳定價機制,提高綠氫的市場競爭力。加強國際合作,提前謀劃,積極參與全球氫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