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新潮流/AI「復活」逝者 一支手機就搞定
緬懷逝者,許多民衆會用AI技術生成文字或影像。 (取材自北京日報)
清明時節,除了傳統的掃墓祭拜之外,一種新的緬懷方式正在悄然流行。隨着國產AI進步,在中國社交平臺上,愈來愈多人分享用AI技術「復活」逝去的親人的影像、文字,簡單的影音合成,普通人只需要一支手機就能自己完成。
大公報報導,AI「復活」逝者的技術並不難,只需要一張照片、幾段生前語音,甚至是文字記錄,就能讓逝者影像再現,甚至可以和家人「對話」。
潮汕的鄭同學表示,她的外公一年前猝逝,一句話也沒留下來,成爲母親心中的遺憾,於是她將外公的照片和聲音傳入AI視頻軟件,利用對口型功能合成視頻,「復活」了外公。視頻裡,鄭同學的外公笑着坐在沙發上閒話家常,另一段視頻則是外公和媽媽牽着手爬山,外公還對着鏡頭揮手,讓鄭同學的媽媽看得忍不住抽泣。鄭同學說,自己做的視頻不專業也不精細,但希望可以打開媽媽的心結,「那怕是假的,也能給人安慰」。
白小姐則用AI軟件讓過世三年的父親和她聊天,她輸入父親生前的聊天紀錄,讓AI生成新的對話。白小姐說,用文字「復活」親友成本很低,很多免費軟件都可以設置指令讓AI「扮演」逝者對話。
實測發現,AI軟件可透過新舊照片合成,實現跨越生死的重逢圖像;而一些視頻剪輯軟件簡單的對口型功能,配合AI「換臉」技術,也能重現逝者的音容笑貌。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通表示,AI「復活」逝者的核心技術涉及演算法、模型和計算框架,而這些技術都已經成熟。
但在帶來情感慰藉的同時,AI「復活」逝者也引發了隱私、安全以及法律層面的爭議。廣東簡宏律師事務所律師潘俊翔表示,家屬出於個人情感需求,利用AI技術復原逝者形象,通常屬於私人行爲,只要不涉及商業用途,一般不會違法。「但如果未經許可製作、傳播甚至販賣這類視頻,就可能侵犯逝者的肖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