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後,中國汽車出海現狀如何?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王曉悅 樑耀丹 主編|趙妍

來到阿聯酋一年多後,陳全發現,他所居住的一條街道上,停放在路邊的國產車漸漸多了起來。剛來到這個國家時,他曾統計過這條街上的車,日系車佔了大半江山,其次是美系和德系車。可就在這短短一年內,在僅僅六百米的街上,開始不斷冒出國產車的身影——如奇瑞、吉利和比亞迪。據他觀察,這些國產車的車主,無一例外都不是華人。

同樣在海外目睹了國產車崛起的還有在英國留學的溫尼。去年年底,在倫敦搭乘公交的時候,她突然發現公交車的品牌是來自國內的比亞迪。

陳全和溫尼的見聞背後,是中國車企大舉進軍海外市場的縮影。2023 年,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640萬輛,繼續穩坐全球第一。然而,從歐美髮達國家到新興市場,面對關稅壁壘等重重挑戰,中國車企也正面臨艱難轉型。

中國車企卷至海外

“中國汽車工業的內卷程度全球第一,價格戰一浪高於一浪,也是舉世無雙的。”去年,在一個公開論壇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如是說。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2017 年後,中國汽車國內銷量連續5年呈現負增長,國內市場已然步入“存量時代”。

爲了尋找市場增量,焦慮的中國車企,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外。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從2024年車企出口量排名來看,奇瑞汽車和上汽集團遙遙領先,出口量分別爲114.4萬臺和92.9萬臺,獲得冠軍和亞軍;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比亞迪緊跟其後,對應的出口量分別爲53.6萬臺、53.2萬臺、45.3萬臺、43.3萬臺。此外,在出口量前十車企中,僅有特斯拉是外資品牌。

奇瑞是國內最早開啓出海的車企之一。在24年前,也就是2001年,成立僅4年的奇瑞,將首批10臺“風雲”轎車經天津港出口至敘利亞,第一次闖入國際市場。不過,在近幾年,隨着俄羅斯市場的需求爆發,奇瑞出口成績顯得比以往都更爲亮眼——從2021年至2024年10月,4年不到的時間奇瑞累計出口259.8萬輛,是2020年及以前累計出口銷量總和的1.5倍。

與奇瑞不同的是,另一家出口大戶——上汽,則是依靠之前收購的英國汽車品牌MG(名爵)征戰海外市場。2024年,上汽92.9萬臺的出口量,MG品牌就貢獻了超46萬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相較奇瑞和上汽,比亞迪去年出口銷量仍有較大差距,但從增速上來看,比亞迪2024年出口銷量同比增長71.8%,勢頭強勁。

海外市場對這些車企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據清流工作室統計,去年出口銷量前十的車企中,海外業務佔奇瑞汽車約44%的銷量,支撐起業績的半壁江山。緊隨其後的上汽集團,在2024年海外銷量約佔其總銷量的四分之一。第二梯隊中,長城汽車的海外業務佔比已達37%,已成爲總業績的重要支柱。在一衆車企中,江淮是唯一去年海外銷量超過國內銷量的車企——去年出口佔比高達61.8%。此外,長安和吉利,其出口銷量佔比均超過兩成。

(圖表由Deepseek提供代碼生成)

對於上述車企而言,其海外業務爆發的更深層次原因,是趕上了國外車企收縮版圖的“黃金期”。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了全球汽車供應鏈,全球汽車供給量下降。然而,在這場因“缺芯”導致的汽車減產潮中,正在“內卷”和庫存過剩的中國車企卻看到了曙光。與此同時,俄烏衝突後許多國際車企紛紛撤出俄羅斯市場,也讓中國車企在當地如入無人之境。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飆升至212萬輛,同比幾乎翻倍。經歷短暫爆發期後,汽車出口增速仍保持50%以上。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同比增57%至332萬輛,2023年同比增57%至522萬輛。

也是2023 年,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到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保持23%的增速,出口數量突破600萬大關。

(圖表由Deepseek提供代碼生成)

從出口國家來看,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前10國家分別爲:俄羅斯、墨西哥、阿聯酋、比利時、沙特、巴西、英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土耳其。

(圖表由Deepseek提供代碼生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口到海外的車輛中,燃油車仍是主力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傳統燃料汽車出口457.4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

“燃油車仍然是海外市場主力,格局在未來五年至十年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車企若希望在海外市場有所作爲,不能忽視燃油車業務。”奇瑞國際公司總經理助理束學明曾表示。

關稅壁壘挑戰重重

不過,在出海過程中,中國車企並非完全一帆風順。

最大的挑戰,源自不斷升級的貿易壁壘。

在所有國家中,美國是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最爲“不友好”的國家。在2018年之前,美國對中國汽車的關稅稅率爲2.5%——這是美國對大多數國家基於最惠國待遇的標準關稅稅率。然而,在2018年特朗普上臺以後,部分中國汽車及零部件被加徵25%的關稅。到了2024年9月,拜登政府宣佈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關稅從25%提高到100%。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關稅壁壘再一次升級。3月26 日,特朗普又簽署行政令,宣佈自4月2日起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加徵 25% 關稅。

這意味着,經過層層關稅加碼,從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燃油車被徵收關稅達到62.5%,電動汽車被徵收關稅高達137.5%。

與美國毗鄰的加拿大,也隨之跟風。2024年8月,加拿大宣佈在對中國電動汽車原有6.1%的關稅基礎上,追加100%的關稅。除了電動汽車,部分混合動力汽車等也被納入100%關稅的徵收範圍。

由於北美並非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上述關稅壁壘對中國車企的衝擊仍較小。在中國汽車出口更爲廣闊的歐洲市場,中國車企遭遇了更爲效果立竿見影的“狙擊”。

2024年10月,歷時近一年的調查後,歐盟以“不公平補貼”爲由,宣佈在原有10%稅率的基礎上,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17%—35.3%的反補貼稅,爲期五年。其中,對於被抽樣的中國出口生產商,上汽集團被徵收35.3%,吉利被徵收18.8%,比亞迪被徵收17%,包括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小鵬、蔚來等在內的其他車企被徵收20.7%的反補貼稅。

俄羅斯作爲中國整車出口最大的市場,佔到整車出口的21%。中國車企在俄羅斯銷量爆發,源於“俄烏衝突”後大批外資車企的撤離。據Marklines 數據,外資撤離後留下的市場真空迅速由中國車企填補,中國車企的市佔率從2021年的7.5%快速提升至2023年的 48.9%。

不過,爲了保護本土汽車品牌,俄羅斯近期也開始有所行動。據俄羅斯媒體2024年12月消息,自 2025年1月1日起,俄聯邦海關署將進口汽車的關稅係數調整爲20 - 38%。更早之前的2024年10月,俄羅斯宣佈進口車輛報廢稅上漲70%至85%,每年上漲10%至20%,直到2030年。

中東地區是中國車企近年來開拓的熱土。沙特、阿聯酋等主要出口目的國家對華汽車進口關稅僅5%,較爲友好。同樣作爲中國汽車出口前十國家的土耳其,在去年6月宣佈在原有10%的稅率基礎上對進口自中國的汽車徵收40%的額外關稅。然而,在這一決定宣佈短短一個月後,土耳其又匆匆取消了額外關稅。

不過,在多國宣佈對中國汽車加碼貿易壁壘的同時,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均表態不打算加徵關稅。分析普遍認爲,澳大利亞沒有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新增關稅,最大原因是澳大利亞沒有國內汽車製造業需要保護,加徵關稅反而影響本土消費者利益。

目前,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對來自中國的汽車電動汽車均實施免關稅政策。不過,在泰國,中國出口的燃油車關稅仍高達50%。

(圖表由Deepseek提供代碼生成)

在此背景下,中國自主品牌開始從“出口整車”逐步轉向“出海建廠”。

目前,在海外建廠較多的車企爲奇瑞汽車、北汽集團、吉利集團、比亞迪和長城汽車。這些企業通常在銷售額較大的俄羅斯、巴西等國家設廠,或在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設廠。

車企在海外的生產模式有兩種,一種爲KD工廠模式,是指將汽車零部件以散件形式出口到海外,在當地工廠進行組裝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出口零部件而非整車,可以規避進口國對整車的高額關稅,此舉還能爲進口國提供就業機會,獲得當地政府的支持。

另一種生產模式則是在海外設立整車工廠,這種模式也能避免高額關稅、減少運輸成本,而一些國家和地區爲吸引外資,還會給車企提供稅收優惠和補貼。

目前,多數出海車企會採用KD工廠及整車工廠兼具的策略,在部分新興市場採用KD工廠模式,而在一些汽車供應鏈較爲成熟或有稅收優惠的國家,則考慮設立整車工廠。

二手車出口持續增長

海外更高的售價和利潤,是車企“出海”最大的動力。數據顯示,大量暢銷車型在海外的售價比國內售價高出5成以上,部分車型甚至價格翻倍。

以比亞迪ATTO3爲例,該車型即國內銷售的元PLUS,價格介於11.98萬元至14.78萬元之間,屬於中低端車型。但到了國外,該車型則賣出了中高端的價位。在部分亞洲國家,ATTO3售價在20萬人民幣以上,在歐美國家售價在30萬元以上,而在新加坡,ATTO3的高配版更是賣出百萬人民幣的高價。

中國汽車出海,主要方式是主機廠授權給海外經銷商,以當地定價銷售。當海外經銷商定價遠高於國內售價,較大的價差催生了另一種出海方式——“二手車”出口。即,貿易商在國內經銷商低價拿貨,並把新車轉成二手車出口到海外,在扣除貨運、報關等成本後,部分車型的利潤依然可觀。

國內的車企經銷商近水樓臺,嗅到商機後,部分經銷商已經設立了專崗負責二手車出口業務。多位自稱在比亞迪經銷商工作的業務經理表示,其能從車企拿到批發價,並幫助客戶完成報關、物流等汽車出口全鏈條服務。

而大量的貿易公司,也與國內經銷商合作,獲得低價車型後,再以二手車的形式出口到國外。這些貿易商能銷售大部分國內的品牌車型,其中部分知名品牌較受海外客戶歡迎。一位業務經理表示,在俄羅斯,理想的電車頗受歡迎;另一位業務經理表示,零跑、比亞迪、極氪、理想等品牌最近較爲暢銷。

而在歐美關稅等措施打擊下,目前此類二手車主要集中銷往亞洲、中東國家及俄羅斯。

“我們做的比較多的是一帶一路的國家。”上述業務經理告訴清流工作室,目前一帶一路國家的報關條款比較清晰,也是公司的業務重點。歐美國家則涉及關稅及限制性條款等問題,業務難以進行。

不過,部分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的汽車,最終目的地其實是俄羅斯。另一位在青島從事汽車出口的業務經理表示,目前不少二手車出口是通過跨境貨車運到哈薩克斯坦,再轉道俄羅斯。他表示,相比在霍爾果斯口岸直接發貨到俄羅斯,目前從哈薩克斯坦轉道俄羅斯的方式價格更划算。

相比正規軍,二手車出口貿易呈現出小批量、高頻率等特點。這種模式下,客戶要先從國內車企或經銷商手中購入車輛,上牌後過戶轉移到擁有出口資質的試點企業名下,再以二手車的形式出口到海外。交易鏈條長、流程複雜,也催生了不少風險。

近年來,在政策推動下,二手車出口業務已在逐步規範化,並實現較高增長。

2019年,商務部、公安部、海關總署發佈《關於支持在條件成熟地區開展二手車出口業務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台州)、山東(濟寧)、廣東、四川(成都)、陝西(西安)、青島、廈門等10地成爲國內首批開展二手車出口業務的地區。此後,二手車出口量逐年提升,到2023年年出口量突破10萬輛。

2024年2月,商務部等5部門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二手車出口業務,併發布2024年第6號公告,二手車出口全面由試點制轉爲申請制。2024年,二手車出口量突破40萬輛。

2022年至2024年,二手車出口量從6.9萬輛上升到43.6萬輛。

(圖表由Deepseek提供代碼生成)

一位業務經理表示,近年來從事二手車出口業務的人越來越多,隨着競爭加劇利潤率已有所下降。利潤率比不上前幾年的“爆發期”,但二手車出口業務依然“有得做”。

業內也預計,二手車出口業務進入常態化後,仍會繼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我國二手車出口量有望達到40萬輛的規模,更有樂觀估計,這一數據有望超過50萬輛。

(文中陳全和溫尼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