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創聯副秘書長薛健:打通產學研“雙向奔赴”新路徑 破解科研轉化鴻溝
《科創板日報》6月28日訊(記者 張洋洋)在“具賦新能 智驅未來”青年科學家成果轉化暨具身智能高質量發展研修會上,如何有效彌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的鴻溝成爲核心議題。
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產學研創新聯合體副秘書長薛健在接受《科創板日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面臨兩大主要鴻溝:一是科研與產業化之間的鴻溝,二是新興技術與傳統行業應用之間的鴻溝。
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發起成立的“青年科學家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正是致力於打造一個讓掌握尖端技術的科學家(尤其是青年科學家)與上市公司企業家代表實現“雙向奔赴”的科創生態平臺。
“雙向奔赴了,彼此就知道對方在做什麼事,自然就會牽手。”薛健表示,在這一模式下,科學家能夠便捷地觸達應用場景、產業資本與合作伙伴;而企業家則能高效鏈接科學家資源、前沿科研成果以及所需的上下游產業資源,從而實現“雙向賦能”。
薛健特別強調了對青年科學家的聚焦。“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浪潮下,青年科學家正成爲科技創業的核心力量,他們是兼具頂尖高校科研背景與創業精神的新型‘科技型創業者’。”他指出,這標誌着從過去的“工程師紅利”向“科研紅利”的關鍵轉變。
談及“雙向奔赴”模式對整個科技創新大環境的優勢,薛健表示,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需內生科創動力的背景下,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這是大勢所趨。
“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爲兩個創新深度融合找路徑。”薛健指出,雖然各方已有諸多探索,但多爲“點上”實踐。中國科協及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依託其掌握的全國頂尖科學家資源,並聯合百餘家上市公司企業家資源,有能力將資源“由點集線再成面”,以“有組織、成體系”的方式系統性地推動深度融合,最大化釋放“科研紅利”的價值。
“只有將科學家與企業家匯聚在一個強大的平臺上,纔能有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難題,真正驅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形成。”薛健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