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反內卷”,說到底還是爲了綠色發展

近日,一次節能專項監察在中國光伏硅料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

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的《2025年度多晶硅行業專項節能監察任務清單》,共41家多晶硅企業名列其中,包括9家內蒙古企業、8家新疆企業(其中有2家企業位於新疆兵團)、6家四川企業、5家雲南企業,以行業來看,以光伏硅料供應商居多。按照要求,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需在今年9月30日前報送監察結果。

據巴倫中文網瞭解,工業節能監察是工信部每年開展的例行監察,今年相關工作早在4月份即已啓動,其中,專項監察企業集中在鋼鐵、煉化、合成氨、水泥、電解鋁和數據中心這幾大高耗能行業,涉及企業近2600家,相較往年最大的特點是對數據中心領域的能耗情況更加重視。而在相關工作已全面鋪開一段時間後,單獨向全社會發布多晶硅行業的專項監察通知,以往確實較爲罕見。實際上,即使在硅行業,此前工信部主抓的節能監察也更多着力在多晶硅的上游工業硅領域。也正因爲這種“特殊對待”,讓光伏行業將節能監察與目前聲勢浩大的“反內卷”聯繫了起來,並對其中深意或遠慮進行了諸多猜測。

主管單位是否希望通過專項檢查來進行產能摸底,或行業是否會籍此調整碳排放覈算來應對海外市場越來越高的綠色門檻,這些猜測都無實際證據支持。但說到底,讓清潔能源行業更加“清潔”,而不僅僅是在產能、價格和速度上拼殺,同樣是“反內卷”的真諦所在。

綠色電力還需更綠

近年來,全球變暖的危害正逐漸凸顯,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和各地愈發反常的氣候變化,對經濟、民生都造成了不少麻煩。在降碳轉型的探索中,電氣化幾乎是公認的必選項之一,而其中最爲關鍵的就是對電力進行“綠色改造”:通過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高碳排的化石燃料發電或驅動機器。

不過,在綠色能源體系中,無論是發電端早已成熟的風電、光伏,還是儲能端新晉起步的新型儲能、綠色氫能,都需要大規模的生產線來提供設備。而生產環節使用的如果仍是高碳排的煤電甚至其他化工製品,那麼,雖然最終產出的綠電仍整體上降低了碳排,但總是顯得“不夠綠”。這也是新能源發展過程中較多受到質疑的一點,及至今日,仍不乏據此給發展新能源扣上“陰謀”帽子的極端聲音。

在2010年代後期至2020年代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愈發健全成熟之際,不少風電、光伏企業都做出承諾,加大自身設備生產中的綠電比例,更爲積極的企業則給出了實現淨零排放的時間表和規劃方案,並開展了供應鏈協同降碳減排的工作。

不過,近兩年新能源行業深陷“產能過剩”“價格戰”等“內卷”泥潭,經營舉步維艱,很多企業似乎已少有餘力推動生產環節的降碳減排。在今年的一場活動中,一位光伏一體化龍頭企業負責ESG的高管坦誠,公司去年迫於經營壓力無奈放緩了用光伏綠電打造綠色光伏的進度。

公衆環境研究中心(IPE)、綠色江南最近發佈的《2025年光伏行業綠色低碳評價報告》(評價期爲2024年9月30日至2025年7月20日)指出,過去一年以來,光伏企業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根據24家連續三年披露碳排放數據的企業情況來看(多爲頭部企業),其2024年評價期碳排總量較2022年高出56%,考慮到氣候危機的愈發嚴峻和出海碳排放覈算的日益嚴格,行業亟需加速脫碳進程。報告還指出,雖然近年來光伏企業環境信息和碳數據披露水平有所提升,但對標全球領跑者仍有差距。此外,多數企業的供應鏈脫碳仍僅停留在戰略層面或試點階段,未取得顯著進展。

此前一位新能源龍頭企業的首席可持續發展官也曾表示,歐盟等市場對進口產品的低碳、環保要求愈發嚴格,如果中國企業不及時跟進,完善碳排放覈算體系、讓“綠電”更加綠色並得到國際認可,就可能被拒之門外。而歸根到底,這些“綠色門檻”背後的目的還是推動行業減排最終實現淨零目標,不理解這一點,就很難更好的出海開拓歐美市場。上述報告也建議中國光伏企業關注國際上對資源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准入要求,儘快推進自身產業鏈的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綠色競爭力,並通過帶動產業鏈脫碳,爲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做出更大貢獻。

新能源不能走回老路

新能源產業涉及多個環節,在其全生命週期中,生產過程的環境隱患雖然最爲顯眼,但遠非全部。

在開採、回收等環節,還有很多不如碳排放那樣受到關注、能夠量化的問題存在,如果不提早加以注意,很可能讓新興產業走回“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在愈發受到全球矚目的新能源礦產環節,在很多國家、地區大舉上馬戰略礦產項目之際,都對其環境危害缺少評估或乾脆忽視。實際上,鋰、錳、鈷等新能源關鍵礦產都容易對水源、土壤造成損害,國內也已出現一些相關案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江桂斌曾多次提示防範新能源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污染,認爲目前有關新能源礦產的環境賦存數據不夠完善,對其潛在污染也缺乏量化研究。

《2025年光伏行業綠色低碳評價報告》中也提到,礦產開發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常被忽視,目前尚無光伏企業披露如何降低硅礦以及能源轉型關鍵礦產開採環節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此外,包括風電、光伏設備、鋰電池等在內的新能源產品廢棄回收處理也是污染治理的一大難題。風電設備的廢棄處理已引起過一些爭議,我國光伏也在爆發式增長後從2025年就會開始出現大量退役設備,2030年將迎來第一個高峰,而使用壽命更短的鋰電池也眼看就要迎來廢棄潮。

到2040年之前,數以億計的新能源設備將面臨退役。而不當的處理方式不僅會加劇溫室氣體排放,造成資源浪費,廢棄設備中的重金屬、氟化物、硫化物等還會損害水資源、土壤和大氣。

而目前來看,包括上述報告和師從江桂斌的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學志等學者的研究都提到過,目前新能源設備廢棄處理標準有所缺失,回收體系自動化程度低,仍有不少技術難題亟待攻克,也尤需通過產業化來降低成本。

楊學志曾作爲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刊《Nature Reviews Chemistry》發文,將新能源中的鋰離子電池作爲研究對象,梳理其全生命週期過程中的環境污染與風險,並建議構建覆蓋資源開採、材料製造到電池回收的污染排放全景圖,完善生命週期評價方法,識別關鍵排放節點與影響因子,支撐差異化管理與政策干預;打造高效回收體系,突破綠色循環關鍵技術瓶頸,加快推進退役電池的高效拆解、智能分選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強化基礎研究、裝備創新和政策配套建設。(本文首發於巴倫中文網,作者|胡珈萌,編輯|蔡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