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潰瘍性腸炎 大腸癌風險攀升
熱門話題
經常腹痛、腹瀉,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是腸躁症,但醫師提醒,一旦症狀反覆發生,應該就醫檢查,恐是潰瘍性結腸炎,只要內視鏡檢查就能看出明顯發炎,若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從「小火」蔓延成「大火」,引發腸道穿孔、出血,長期還會增加癌症風險。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腸胃科醫師葉秉威表示,除了腹瀉、腹痛症狀之外,潰瘍性腸炎還會出現血便、胃口變差、體重減輕等症狀,可透過內視鏡檢查是否發炎。發炎就像房子失火,反覆發炎又修復之下,長期容易罹患大腸癌;根據文獻,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後8年,大腸癌風險顯著提升,因此建議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應每年接受大腸鏡追蹤。
葉秉威指出,通常發炎位置會在腸道外側的直腸和乙狀結腸,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發炎會慢慢延伸到內側的降結腸和橫結腸,導致嚴重發炎,常見出現明顯血便、腹痛、發燒,屬於比較緊急的狀況,可能導致腸道穿孔、破裂、大出血,甚至引發敗血性休克。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免疫性疾病,是遺傳和環境因素揉合而成。葉秉威說,在亞洲國家,男性發生率略高於女性,好發年齡有兩大高峰,一是年輕的20到30歲,二是中年的50到80歲,但目前尚無確切原因。
一名20多歲男性因爲腹瀉就醫,他向醫師抱怨,自己每兩、三週就會肚子痛、拉肚子,每次都被診斷爲腸胃炎,但半年下來體重越來越輕,從60公斤掉到50多。醫師詢問他大便是否帶血,他坦言自己並沒有觀察,結果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黏膜又紅又腫、充滿黏液。
葉秉威提醒,沖水前看一眼,正常的大便應該是黃棕色、成形的一條,如果表面有血或黏稠感,看起來像包了一層不透明的膜,須注意是大腸發炎的警訊。由於發炎情況下會影響食慾,進而導致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也是可以自我留意的徵兆。
葉秉威提醒,如果一等親有潰瘍性結腸炎病史,罹患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潰瘍性結腸炎和腸道菌叢有關,例如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等,都會改變腸道菌相,進而增加罹患風險。另外,常吃加工食物、精緻澱粉、高油脂食物,也容易導致腸道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