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醫師行業典型代表亮相見面會 分享感人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8日訊 8月18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醫心向黨·醫心爲民”青島市醫師行業典型代表媒體見面會。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邢曉博介紹全市醫師隊伍建設發展情況。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青島大學婦產科學系主任、主任醫師崔竹梅;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心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陳瑞;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手足外科創傷中心、手足外科主任、主任醫師袁光海;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王環仁;市南區金門路街道福清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張鳳茹與大家分享醫師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崔竹梅:紮根婦科臨牀一線,用更精湛的醫術守護健康

崔竹梅,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青島大學婦產科學系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獲第四屆“國之名醫·優秀風範”稱號。三十七年來,她始終紮根婦科臨牀一線,從腹腔鏡微創技術的開拓到婦科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從婦科腫瘤的早期篩查預防到晚期疑難病例的精準施治,帶領團隊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每年完成各類婦科手術1.3萬餘例,爲無數患者及家庭帶來了希望與溫暖。

據崔竹梅介紹,2000年她博士畢業回到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率先開展腹腔鏡微創技術,教授科室年輕醫生,爲腹腔鏡技術的早期發展貢獻了力量。2009年她在日本進修,學習了無氣腹腹腔鏡手術,回國後在青島市率先開展,爲那些無法耐受傳統氣腹手術的患者帶來了希望。之後她帶領科室逐步開展腹腔鏡三四級手術,並在山東省首次開展了達芬奇機器人微創婦科手術。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科室微創手術佔比已超過90%,惠及更多島城女性。

在婦科惡性腫瘤診治方面,她們組建了婦科腫瘤綜合診療團隊。作爲首批全國卵巢癌規範診療質控試點單位和中國婦科腫瘤多學科聯盟單位,致力於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通過手術化療及維持治療全程管理,大大改善了卵巢癌患者的預後。她們在治療腫瘤的同時,結合年齡和生育要求,採取個體化治療方案,儘可能保留年輕患者的生育能力。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婦科作爲國家婦產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山東省分中心、山東省臨牀重點專科及山東省盆底疾病診療中心,依託山東省婦科疾病生殖保護實驗室和青島市宮頸疾病重點實驗室兩大科研平臺,已成爲山東省婦科疾病診療技術發展與臨牀轉化的示範標杆,致力於爲廣大島城婦女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崔竹梅說,從醫生涯中,有一位患者的故事始終讓她難以忘懷。在婦科腫瘤中,比較少見的惡性腫瘤叫絨癌,這種高度惡性的腫瘤好發於育齡期女性,對化療的敏感性存在個體差異,治療過程往往充滿變數。其中,一位32歲的絨癌患者,初診時已出現雙肺多發轉移竈。經過數個療程的規範化療後,雖然部分病竈有所縮小,但右肺仍殘留一個直徑約4-5釐米的頑固病竈,建議手術切除減小腫瘤負荷。然而患者已歷經數次化療的身心打擊,又要面臨手術的風險,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在病房桌子上留了一張感謝醫務人員的紙條,便辦理了出院。當時,崔竹梅因視神經炎在腦外科住院,得知患者離院的消息後,立刻趕回科室,撥打她和家屬的電話,勸她回醫院繼續接受治療。經過一遍遍的勸說後,她回到病房。在全面評估病情後,崔竹梅及團隊啓動了多學科診療(MDT)模式,聯合婦科腫瘤、生殖醫學、腫瘤化療等多個領域的專家深入討論。經過反覆論證,最終爲患者量身定製了保留生育功能的精準治療方案。治療過程充滿挑戰,崔竹梅及團隊需要在徹底清除腫瘤組織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患者的子宮功能,要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前提下,爲未來的生育可能留出空間。每一步治療方案的調整,都需要精確地考量。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團隊的精心治療和患者的積極配合,患者不僅成功戰勝了腫瘤,還在兩年後順利誕下健康寶寶。

作爲婦科腫瘤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本身,還有患者鮮活的生命和她們背後承載的希望。特別是在面對年輕女性腫瘤患者時,“根治疾病”與“保留功能”的雙重使命,時刻考驗着團隊的專業技術與人文關懷。“三十餘年的從醫路,最讓我自豪的不是獲得了多少榮譽,而是看到患者康復後重展笑顏。未來,我將繼續帶領團隊,用更精湛的醫術守護女性健康,讓更多患者重獲幸福人生。”崔竹梅說。

陳瑞:攻克技術難關,守護千萬顆心臟的跳動

陳瑞,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心臟中心先心病專家委員會常委。35年光陰,他始終堅守在先天性心臟病治療領域,在跳動的心臟上雕刻生命奇蹟,迄今已完成7200餘例心臟外科手術與2100多例介入手術,手術總成功率達99.5%。

2000年陳瑞學成歸國後,突破性地將手術適應症拓展至超低體重兒領域,成功爲衆多低年齡、低體重的複雜先心病患兒實施心臟矯治手術。作爲我國新生兒複雜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領域的研究者,其執筆撰寫的《中國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專家共識》,已成爲該病症臨牀診療的專業標準,爲規範診療流程、提升治療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據。2019年,在英國兒童心臟病大會上,他作爲唯一一位中國學者受邀發表30分鐘主旨報告,系統分享了我國在小兒心外科領域的技術突破與臨牀成果,向國際同行展示了中國小兒心外科的卓越成就。陳瑞說,更讓他欣慰的是,右腋下小切口手術帶來的切實改變:目前我們已通過該術式完成2000多例“無痕治癒”案例,患者年齡覆蓋新生兒至成人,而且實現了100%的成功率,不僅讓疤痕隱於無形,更讓恢復時間顯著縮短。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是國家臨牀重點專科能力建設項目和青島市攀峰學科,已構建起集外科、內科、麻醉、體外循環及重症監護於一體的“全生命週期”診療體系。從精確至毫米級的術前評估,到爲患者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手術方案;從多學科協作制定的完善應急預案,到覆蓋患者成長、延續至成年期的終身隨訪制度,中心創建的“青島模式”已成爲先天性心臟病全程管理領域的典範。

陳瑞介紹說,從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他就認定了一個目標,讓每顆稚嫩的心臟都能有力跳動!他將手術適應症拓展至超低體重兒(小於1000g)領域,就是要爲這些脆弱的小生命架起生命之橋。“今年我們救治過的小九寶寶,他的右心室只有6毫米大小,卻要闖過大動脈轉位、右心室發育不良和左室嚴重擴張多重生死考驗。經過多學科討論,我們爲孩子選擇了雙心室矯治途徑。手術那天,我們用7小時在他的心臟上重建血管‘立交橋’,術後又與心衰、感染等併發症鏖戰兩個多月。當小九在母親節這天轉出CCU,心室從6毫米長到12毫米,我真正體會到,醫學的奇蹟,從來是愛與堅持共同創造的。這也是支撐我‘醫’路前行的信念。”

陳瑞說:”當然,支撐我的還有團隊的力量。小兒心臟外科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我們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團隊,從術前診斷到術中配合,再到術後護理,麻醉、體外循環、護理等多個科室協同作戰,正是這樣的凝聚力,讓我們一起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關,實現了99.5%的手術成功率。“

他表示,“醫者既要紮根臨牀,也要仰望星空。”臨牀是根基,我們在手術檯上與複雜先心病較勁,每臺手術都像在血管迷宮裡重建通路。但醫學不能只停留在手術檯,要敢於探索創新。35年走來,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醫者仁心從不是誓言裡的豪言,而是日復一日,用自己的心跳,守護千萬顆心臟的跳動。我們縫合的不只是血管,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堅守初心,把對生命的承諾融入每一份行動,持續守護患兒的健康與成長。

袁光海:精進醫術,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難

袁光海,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手足外科創傷中心、手足外科主任,主任醫師。2017年,他牽頭創建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手足外科,2023年帶領科室被命名爲青島市手足外科診療中心,現任青島市手足外科診療中心主任及醫院手足外科主任,同時兼任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青島醫院顯微外科示教中心負責人。在臨牀一線工作30餘年來,他完成手足外科手術上萬例,其中斷指斷肢再植成功率達到90%,遊離皮瓣移植修復及拇指再造成功率達到98%以上,這兩項核心技術在國內均處於領先水平。

在袁光海看來,醫者仁心是一代代醫者用生命傳承的精神內核。當手足損傷的意外來臨,其摧毀的不僅是患者本人的勞動能力,也可能是一個家庭的支柱。醫者的手術刀上承載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對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對醫學極致的執着追求,對生命尊嚴的虔誠守護。

袁光海說,在他剛剛穿上白大褂時,他的老師程國良教授帶領我,成功爲一個手掌、手腕全部被毀損的女孩“重塑”了一隻手。從此她可以像健全人一樣正常生活。這次生命的奇蹟讓他看到了老一輩醫者的使命與擔當。30多年過去了,如今自己帶領手術團隊的年輕醫生們無數次站在了手術臺上,用所學所能“撫平傷痛”,用精益求精回報患者的信任。“當我們連續手術28小時,成功挽救患者受創的手掌時,我深刻體會到挽救生命不僅要靠過硬的技術,更離不開團隊的精誠協作和患者及家屬的信任與託付。這種傳承不是豪言壯語的表態,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而是一代代前輩醫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身教’。”

袁光海表示,患者康復是他們最大的慰藉,而支撐他們的信念就是“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難”的醫者責任。每一次成功救治都是團隊高效協作和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的結果。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運籌帷幄,精準把控全局,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團隊成員默契配合,環環相扣,保障救治流程的安全高效;護理團隊更是全程守護,從幕後準備到臺前照護,細緻入微。正是這份心手相連的合力,成就了團隊的卓越表現。作爲學科帶頭人,他不僅希望團隊技術更上一層樓,也期盼有更多懷揣理想的年輕同事加入進來,共同去開拓手足外科領域的無限可能!

王環仁:創新傳承中醫精華,爲“健康青島”貢獻力量

王環仁,來自青島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臨牀工作30餘年,深挖中醫經典經方治病的“髓”與“魂”,致力於中醫藥傳承創新工作,擅長運用針、灸、藥、推等中醫特色療法治療各類疾病。

經過長時間的臨牀實踐,他將醒腦開竅技術、刺井穴法與“歸心”思路結合,應用於鬱症、不寐及腸易激綜合徵等情志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和膽絞痛、腎絞痛等痛症治療,均取得較好治療效果。他創立了“河車路針法”,治療頸椎病、胸椎病、腰椎病和胃腸病等慢性虛損性疾病。深耕五運六氣理論和藏象學說理論,運用“五運”針法和“六氣”針法調治五藏虛損性疾病和亞健康狀態以及進行未病先防調理等。總結立體、多維切脈臨症治療思路,配合鍼灸與精準施藥,以“小方治大病、奇方治怪病”,努力做到讓患者花費少、療效好。其先後榮獲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指導老師、山東省中醫工作先進個人、青島好醫生等稱號,獲批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

據王環仁介紹,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8年治療的一例肌營養不良案例,這是一種由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性肌肉疾病,屬於疑難雜症。患者16歲,已經患病9年,雙下肢及腰部無力,不能長時間站立和行走,行動非常遲緩,曾奔波多地治療,效果不明顯。看着滿臉焦慮疲憊的父母和深受疾病摧殘的孩子,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幫助這個家庭和這個可憐的孩子。經過認真脈診和仔細辨證後,診斷爲痿證,虛寒內迫陽明,本着“通陽散寒、舒筋通絡”的治療原則,依據“河車路針法”,選穴以中脘、關元、氣海、脾俞、腎俞調陰陽通陽散寒,委中、承山舒筋通絡爲主,治療中不斷進行穴位調整。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孩子可行走可深蹲,半年治療後跑跳正常,並通過了體育考試。

王環仁說,他的從醫之路,雖有艱辛苦楚,卻也滿載成長與收穫。中醫人必須有堅定的中醫理念,33年從醫路,讓他深深體會到“傳承發展”四字的千鈞重量。”我將自身對國學經典的研究感悟,與臨牀相結合,在傳承中醫經典的基礎上,打磨精湛醫術,在實踐中深入研究和努力創新。我願以經典經方爲舟楫,逆流而上,探尋調和氣血、濡養筋脈的古老智慧,更願汲取現代醫學精髓,創新傳承中醫精華,爲健康青島貢獻力量。“他說。

張鳳茹:深耕基層,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張鳳茹,來自青島市市南區金門路街道福清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紮根基層臨牀一線近20年,先後榮獲“青島市中醫先進工作者”“青島市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推廣工作標兵”“市南區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市南區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多年社區工作讓她深知,居民最需要的是便捷可及、效果顯著的醫療服務,這也成爲她深耕基層的初心。

作爲一名家庭醫生團隊隊長,她帶領團隊構建起覆蓋兒童青少年、孕產婦、中老年人的全週期中醫藥服務體系。2021年以來先後在福清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中醫養生文化知識角,創建精品國醫館並向青島市高水平國醫館推進。2025年爲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開設福清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減重門診,作爲青島市首批中醫減重門診之一,成功掛牌“內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盟標準化管理中心成員單位”,成爲區域肥胖診療領域的重要力量。目前,她的團隊守護着轄區2000多位居民的健康,2023年以來通過網絡線上解答居民健康問題11959條,線下開展健康講座27場,讓家庭醫生服務實現了“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健康服務閉環。

近年來,福清路中心依託市南區醫療健康集團,聯合青大附院、市南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及市南區疾控中心專家力量,創新整合資源,打造“1+1+1”家庭醫生團隊模式,爲居民提供多級聯動服務。目前,福清路中心在管服務人羣的家庭醫生簽約率已超過70%。在慢病管理方面,她們構建從預防、篩查、診斷到康復的全週期模式,通過醫防融合標準化流程,提升防治效果、降低疾病負擔,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讓家庭醫生服務惠及更多家庭。

張鳳茹說,作爲市南區福清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生,她切實感受到了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的實體化運行給基層帶來的新變化,截至2025年6月份,福清路中心的門診量較前提升了57%。這些數據的變化既體現在工作模式上,也體現在醫療服務能力和居民信任度上。一是羣衆健康“獲得感”顯著增強。首先體現在青大附院有54位專家常態化下沉到市南區的社區坐診,讓羣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二是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推行“業務科室一體化管理”,青大附院、市南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專家定期來社區坐診,不只是讓居民在家門口看上“大醫生”,更是通過臨牀帶教、技術示範給基層醫護人員進行“實戰化培訓”。以前家庭醫生是“能看病”,現在是在上級醫院專家的傳幫帶下,逐步向“看好病”和“健康管理”轉變,逐步成爲居民真正可信賴的健康“守門人”。三是慢病管理模式的升級讓工作更有方向。長期以來,社區醫療機構通常重治療輕預防,現在不一樣了。她們中心已經開展了高血壓、糖尿病、乳腺疾病、慢性疼痛、高尿酸血癥等11種慢病的全程管理,還有“青大附院專家+區醫院醫生+社區家庭醫生+疾控人員”的四級協作團隊。

隨着這些變化的發生,基層醫療機構不再是居民眼中的“兜底選項”,社區醫院也從“簡單開藥者”變成了能提供全週期服務的健康管理者。”居民在基層就能得到有質量、有溫度的服務,對我們的信任感不斷增強,我們的工作也越來越有價值了。“張鳳茹說。

閃電新聞記者 臧一文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