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技大學“泰山學者”團隊在頂級期刊(IF=27.4)發表研究成果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市場份額約佔塑料總產量13%,產量逐年增長,廢棄PET也隨之增加。廢棄PET在自然環境難降解,主要處理方式是填埋和焚燒,但填埋會污染環境,焚燒會排放有毒氣體、微塑料和固體殘渣。近年來,利用電化學技術回收升級廢棄高分子逐漸成爲研究熱點。其中,通過電化學催化氧化策略將PET的水解產物乙二醇(EG)升級爲高附加值化學品乙醇酸(GA)市場潛力巨大。然而,EG分子有兩個對稱的CH₂OH基團,選擇性地氧化其中一個基團,同時保留另一個並防止其過度氧化極具挑戰性。因此,優化催化劑的電子構型以選擇性吸附中間物種並避免GA過度氧化,對產物選擇性至關重要。此外,增強反應物/產物的傳質對於獲得高氧化電流(產率),同時通過防止目標產物的再吸附以避免過度氧化也至關重要。傳質/電荷轉移和電子構型都高度依賴於電催化劑的結構和電子特性。因此,開發新型高效電催化劑,以協同優化傳質/電荷轉移和電子構型,對反應活性和選擇性至關重要。
針對上述問題,青島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泰山學者姜魯華教授團隊在PET廢塑料增值催化劑的研究方面獲新進展,相關成果以“Self-assembled gap-rich PdMn nanofibers with high mass/electron transport highways for electrocatalytic reforming of waste plastics”爲題,發表在國際材料領域TOP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影響因子27.4)。該工作以青島科技大學爲第一單位,材料學院姜魯華教授爲通訊作者,材料學院副教授劉鬆良爲第一作者。
本研究報道了一種Cl⁻/O₂刻蝕輔助自組裝策略,用於合成具有高效傳質/傳荷通道的自組裝富間隙PdMn納米纖維,以大幅提升工業級電流下PET廢塑料的電催化重整效率。自組裝的PdMn納米纖維在PET升級轉化爲GA的過程中展現出卓越的電催化活性,在流動電解槽中,於0.75 V(vs. RHE)下電流密度可達223 mA cm⁻²,GA的選擇性高達95.6%,法拉第效率達到94.3%。密度泛函理論計算、X射線吸收光譜以及原位電化學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研究表明,引入高親氧性的Mn使Pd的d帶中心下移,從而優化了反應中間體在PdMn表面的吸附能,有利於高附加值產物乙醇酸的脫附。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證實,富間隙的納米纖維結構強化了傳質,從而實現工業級電流催化重整。
以上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山東省泰山學者計劃、國家資助博士後研究人員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1148
來源:青島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