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首屆永續獎揭曉 材料所博士「廢物提煉稀土」奪金

清華材料所博士生羅韶奇研發從電子與工業廢棄物回收稀有金屬技術,榮獲首屆清華永續獎學生組金獎。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第一屆「清華永續獎」,吸引55組師生與行政團隊、超過250人蔘賽,最終選出9組方案,分獲金、銀、銅獎。學生組金獎由材料所博士生羅韶奇奪得,團隊成立材料循環再生實驗室,從電子與工業廢棄物中回收稀土元素,展現永續實踐者使命。

清大指出,羅韶奇在教授賴志煌的指導下,研發出可從廢棄家電、電池、電動車馬達回收稀土元素及鎢鋼合金的電化學技術,比傳統方式大幅減少化學藥品使用及碳排放量。羅韶奇從廢棄物中回收的都是戰略金屬,原礦稀缺、開採的污染也很高,他認爲倒不如轉念來「城市採礦」。

羅韶奇說,投身永續領域在短期回報上可能不如半導體產業快速,但他相信「循環材料科學家」在未來大有可爲。羅韶奇笑稱,永續路上,只有放棄的人才會輸,他們也將參與國內外競賽所獲獎金的一部分,捐給清華作爲跨領域人才培育獎學金,展現永續實踐者的使命感。

分環所教授周秀專主持的「清華永續棧:頭前溪流域生活圈」奪得教師組金獎。這項計劃帶領學生訪查頭前溪流域、研究河川底泥中的污染物對人體細胞造成的損傷、導入AI影像辨識系統辨識河川污染物、開設通識課程引導清華學生永續行動力,並邀請在地環保團體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影響力。

這項頭前溪永續計劃集結跨領域教師團隊,包括醫科系教授詹鴻霖、分環所教授董瑞安、資工系教授黃能富、工科系教授吳順吉、計財系教授張焯然、區創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銘及科管院學士班助理教授郭孟倫,從污染防治、環境教育、綠色金融等多元角度提出河川流域的永續解方。

行政組金獎由清華學院學士班研究助理張乃雲奪得。她爲清華最彈性、學習規畫不屬於任一系所的實驗教育方案學生舉辦迎新活動,帶學生走訪新豐紅樹林、湖口老街,探索生態與客家文化,並以宣傳動物友善、永續經營管理的出發點帶大家體驗馬術。

張乃雲說,大學階段是結交志同道合夥伴與認識在地文化的關鍵時刻,學生參與活動後,環境意識提升83%,對永續的理解也增加71%。

分環所教授周秀專主持的「清華永續棧:頭前溪流域生活圈」奪得教師組金獎。圖/清大提供

由工科系教授吳順吉(左起)、科管院學士班助理教授郭孟倫、分環所教授周秀專、計財系教授張焯然、區創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銘、醫科系教授詹鴻霖組成的頭前溪永續計劃跨領域團隊,榮獲清華永續獎的教師組金獎。圖/清大提供

首屆清華永續獎行政組金獎得主張乃雲(前排右二)帶實驗教育方案學生探索新豐紅樹林。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首屆永續獎揭曉,副校長戴念華(中)與得獎學生合影。左起爲金獎羅韶奇、銀獎許宸豪,銅獎陳睿哲、王竣右。圖/清大提供

清華永續獎教師組金獎專案中,黃能富教授團隊訓練出的AI系統成功辨識出攝影機拍到的紙杯、鋁罐和玻璃瓶等河川廢棄物。圖/清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