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揭密!學霸偏好「濃縮型」硬課 不追求高分甜課

清華大學校務研究中心以大數據分析2.8萬門課程,發現學業表現好的學生,更願意選修需投入時間多的高挑戰性課程,而非爲求高分而傾向選擇較甜的課程。(王惠慧攝)

清華大學校務研究中心以大數據分析2016到2023年超過2.8萬門課程,依照課程難易度及學生投入時間等,將課程分羣並比喻成美式、濃縮、拿鐵及可可拿鐵型。研究發現,學業表現好的學生,更願意選修需投入時間多的高挑戰性課程,而非爲求高分而傾向選擇較甜的課程。

清大校研中心收集109至112學年度6260名畢業生修課紀錄,透過機器學習法將2.8萬多門專業課程分爲4羣,包括需要高度投入的「濃縮咖啡型」、課程難度較高的「美式咖啡型」、得分較高的「拿鐵型」,以及適合入口的「可可拿鐵型」課程。

研究數據顯示,以繁星管道入學比申請及指考入學的學生,更願意選修高挑戰課程,可能與其較早確立學習方向及目標有關,展現出更高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值得一提的是,家族中首位進入大學就讀的初代大學生,也較願意挑戰高難度課程,可能與更強的自我驅動力與目標意識有關。

校研中心主任區國良表示,研究也發現,獲得書卷獎的學生選課也呈現均衡分佈,不會刻意選擇較簡單的課程,優秀學生選課時主要重視學習內容,而非僅以取得高分爲目的。

電機系大四生陳豐茂說,在選課上他會考量學習到的東西是不是有用而且紮實,而非一定會選擇成績高的甜課或涼課,因爲學生最終目的還是要學習,所以會選擇紮實且給分比例適當的課程,他認爲,回到本質還是要看修這門課能不能學到東西,若會有收穫即使困難也會勇於挑戰。

陳豐茂舉例,他在上學期修習「積體電路設計實驗」,該門課成績很大一部分是看作業排名,必須不斷精進設計才能拿到好成績,如此硬的課程原會以爲沒有很多人修,但事實上第1堂課的加簽人數,連教室的位置都坐不下。

清大校長高爲元指出,清大校研中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是蒐集及分析數據,也爲學校制定各項校務政策提供客觀數據基礎,例如各項獎學金的發放標準等,而創新的制度實施一段時間後,也會透過研究調查來微調、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