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海德薇/音樂會與禮服
女人一輩子,能有幾次穿上正式禮服的機會?除非從事演藝或公關工作,大概也就拍婚紗照、結婚宴客那幾回,再來就是極爲有限的正式場合了吧。對我來說,從開始寫劇本的那一刻起,內心就悄悄種下了一個夢:有朝一日,我要拖着一襲長裙,踏上金鐘或金馬的紅毯。穿上禮服,不只是圓一個公主夢,更是一種象徵——我爲我的作品、爲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與肯定。
然而,在這些夢想成真的日子到來之前,是音樂會讓我提前進入了「試裝」的階段。
大約三年前,我所參與的管樂團籌辦年度音樂會。隨着排練進入高強度模式,壓力也日漸升高,而我最好的紓壓方式,不是吃甜食或大睡特睡,而是找禮服。我每天閒暇時間都掛在各大購物網站上,搜尋各式各樣的登臺服裝,甚至還筆記下各種設計的優缺點,堪稱自我開設了一堂實用禮服選購研究課。
我發現,雖然有些音樂會的dress code開放度很高,但在臺灣,大多數團體還是偏好黑色系,尤其是黑色長裙或褲裝。黑色不僅整體視覺更一致,也能襯托演奏者本身的穩重與樂器的光澤。我們樂團也遵循了這個慣例,因此我的選項自然也侷限在黑色禮服範疇中。
這過程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真是困難,我一邊挑、一邊認真分析各種剪裁對身形的影響。骨架較寬的上半身,穿露肩款只會顯得更壯;高衩設計雖然性感,但一不小心就容易流於浮誇甚至廉價;多層荷葉裙的甜美風格,看起來很夢幻,實際穿上卻很容易讓大齡女子顯得過於裝嫩,還會無情強調下半身的寬度。
材質的選擇也同樣關鍵,天鵝絨質地雖然高貴,卻容易顯胖;緞面布料若帶有光澤,更會讓人有膨脹的錯覺。至於滿滿的水鑽與刺繡,看起來像喜宴主桌的貴賓,儼然丈母孃風範上身;流蘇與羽毛固然復古有趣,但一旦沒搭配好,恐怕會讓人誤以爲是紅磨坊舞者走錯場。經過重重篩選,我發現輕盈飄逸的雪紡材質最適宜,若再結合帶點蕾絲紋理,便能兼具優雅與顯瘦。
我對自己也有着高度認識,我喜歡心型領口設計,覺得它能展現女性線條的溫柔,但又堅持禮服必須有袖子,稍微遮一下手臂比較安心。身爲小個子,深知魚尾裙對我完全不友善,會讓整體比例更加尷尬。A字下襬配高跟鞋,纔是讓我看起來高䠷些的最佳組合。
最終我實在難以抉擇,乾脆一口氣網購了兩件不同品牌的黑色禮服。每一件都試穿拍照、發給好幾位好友評比,再自己內心拉鋸個三天三夜,直到音樂會前夕,才終於做出選擇。那一刻,我穿上最喜歡的禮服站在鏡子前,彷彿整個人閃閃發光,不只是衣服的質感使然,更是一種「我爲自己感到驕傲」的光芒。
正因爲不想辜負自己,當天在舞臺上我拚盡全力,把音樂演奏到極致,爲自己漂亮地努力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