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妨礙惠民政策落實“絆腳石”

近日,天津市通報了寧河區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成員、副主任田淑敏脫離實際,弄虛作假,損害羣衆利益等問題。2007年至2017年,田淑敏擔任寧河區(縣)婦聯主席期間,在負責推動婦女手工業編織工作中,背離打造惠民產業政策目標,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同時,爲了快速形成政績,向各鄉鎮攤派不合理的新增編織業人員任務,並通過虛開發票形式,套取專項資金。其行爲侵犯了羣衆利益,歪曲黨和政府制定惠民政策初衷,最終受到嚴肅處理。

黨中央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圍繞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養老、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出臺一系列惠民政策,旨在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隨着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地見效,人民羣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增強了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但我們也要看到,現實中還有少數黨員幹部在執行惠民政策時,因個人政績觀偏差、利益誘惑或工作作風等原因,使得政策落實走樣變形:有的熱衷搞形式主義,花拳繡腿只重表面功夫,忽視實際成效;有的利用職務之便優親厚友,將惠民資源向關係戶傾斜;還有的截留挪用惠民資金用於其他項目,損害羣衆利益……這些行爲如同“絆腳石”,橫亙在惠民政策與羣衆之間,致使政策無法落地見效。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爲大。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黨員幹部要真抓實幹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解決好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辦好羣衆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鞏固黨長期執政的羣衆基礎。

我們黨向來把爲民辦事、爲民造福作爲最重要的政績。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始終把羣衆放在心中,把百姓“小事”作爲大事來辦,解決羣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之需,甚至僻於深山的羣衆買不到燈泡、肥皂之類針頭線腦的“小事”,也應積極去關心解決。堅決反對和克服不嚴不實作風,深入調查研究,增強看問題的眼力、謀事情的腦力、察民情的聽力、走基層的腳力,摸清政策落實中梗阻、找準存在的困難,憑着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和滴水穿石的韌勁,切實解決問題推動落實,把惠民政策落到羣衆心坎上,讓羣衆真正得實惠。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紀檢監察機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深入整治民生領域的“微腐敗”和妨礙惠民政策落實的“絆腳石”,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羣衆。

以強有力政治監督確保黨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地見效,聚焦政策執行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精準發力、靶向監督,推動各級黨組織不折不扣抓落實,堅決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等問題。創新監督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化等手段,建立惠民政策大數據監督平臺,整合各部門數據資源,對惠民資金髮放、項目實施進度等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和問題線索,提高監督精準性和實效性。

惠民政策落實不力背後往往是風腐問題。要緊盯優親厚友、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不作爲亂作爲,嚴厲懲治發生在基層羣衆身邊的“蠅貪蟻腐”。注重長效機制建設,堅持以案促改促治,查找制度漏洞和監管薄弱環節,督促相關部門完善惠民政策執行流程規範,加強對政策執行過程監督考覈,確保落實各環節有章可循、規範有序。(張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