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王者落難「剩張皮」 網紅雪豹「凌小蟄」重生之路
「凌小蟄」在獸醫師的懷中,露出一臉萌樣。(取材自微博)
面對大自然的殘酷,青藏高原的王者也會落難。今年3月,生態巡護員發現一隻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經過數月來的救治照護,小雪豹從瀕臨死亡到活潑好動,更成爲動物網紅,牠的重生之路體現了人類對這個珍稀物種數十年來的守護。
「凌小蟄」如今身體圓潤了不少,毛髮更加光亮。(取材自新京報)
「第一次看到『凌小蟄』時,感覺地上攤着的是一張薄薄的豹皮。」在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工作了16年的獸醫師趙海龍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凌小蟄」在野外被發現時奄奄一息。(央視新聞截圖)
★高空墜跌 雪豹幼崽瀕死
雪豹「凌小蟄」是在今年3月4日,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巡護員在巡護時發現的。當時的牠嚴重脫水、體溫偏低、肝功能異常、無法自行站立和翻身,推測可能遭遇高空墜跌,已處於瀕死狀態。
生態巡護員救助無法動彈的小雪豹。(取材自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
綜合新京報等媒體報導,當時生態巡護員連夜冒着風雪驅車1000公里,將這隻小雪豹從玉樹州送往西寧市的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進行救治。儘管巡護員在路途中餵了牛奶,但牠「身上摸不到肉,全是骨頭跟皮,估計已經有一週沒有進食。除了眼睛能眨巴眨巴,嘴巴能張一張,其他地方哪兒都動不了」。
中心工作人員趕緊爲牠處理傷口、體檢、驗血和拍攝X光片。這隻雪豹幼崽爲雄性,體長74公分,體重不足10公斤。牠頸椎、胸椎、肝臟損傷,體溫極低,腳上還有一處十公分長的外傷,血肉模糊的創口已經被污染,沾染髒兮兮的土和草;如果再晚來半天,可能連命都保不住。
「凌小蟄」接受X光檢查。(取材自北京青年報)
★一週搶救 傷勢逐漸好轉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專家團隊,共同爲「凌小蟄」制定了保溫、吸氧、抗菌消炎和調整肝功能等一系列的搶救與治療方案,同時處理好外傷,展開一場與死神拔河的任務。
「前三天是最難熬的」,趙海龍回憶,那時他們每隔兩個小時就監測一次小雪豹的體溫和電解質,所有人保持着高度警惕,緊緊盯着各項監測數據,不敢有絲毫鬆懈。
3月的青海氣候寒冷,小雪豹被放入恆溫氧艙,獸醫師們還細心地將藥液加熱後再爲牠輸液。雖然處在死亡邊緣,但小雪豹仍有求生慾望,經過一週的重症搶救和治療,牠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姿勢由只能躺着變成趴着,四肢也開始有了力氣,能短距離向前爬行。工作人員把肉放在半米之外,對食物的渴望激勵牠強撐着,艱難地匍匐爬過去吃,「能吃,命就保住了。」
有多次救治雪豹經驗的趙海龍表示,爲了讓小雪豹萎縮的肌肉得到鍛鍊,他每天都幫牠按摩、拉伸。20多天後,小雪豹第一次嘗試拖着無力的後肢,踉踉蹌蹌站立行走。「這一刻,我感覺所有人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我們有把握,牠今後能康復得更好。」
小雪豹後來被命名爲「凌小蟄」,報導指出,常年關注西寧野生動物園(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網友都知道,「凌小蟄」並非第一隻獲得救助的雪豹。在這裡,每一隻被救助的雪豹都姓凌,因爲凌有冰雪之意,和雪豹的氣質吻合;另一方面,「凌」有「跨過、越過」的含義,旨在表達全體救護人員希望能幫助被救護雪豹跨越其生命中一道坎的美好願望。而雪豹名字的第二個字則取自節氣,「凌小蟄」在驚蟄前一天被發現,但此前已經有一隻被救助的雪豹取名爲「凌蟄」,牠因此得名「凌小蟄」。
★重返自然 仍是一大挑戰
幾個月以來,「凌小蟄」成爲網紅雪豹,無數網友在線「追更」牠的康復Vlog,被牠的堅韌和生命力打動,紛紛留言表示「看着牠吃盆盆肉的樣子,心都被治癒了」、「有這麼多關心牠的人,凌小蟄一定會好起來的」。
在一段段Vlog和直播中,網友們欣喜地見證了「凌小蟄」的重生之路,牠搬到了專屬康復隔離場裡,地面鋪着烏拉草,還擺放着造型樹幹模擬野外環境;牠的身體圓潤了不少,毛髮更加光亮,體重從發現時的不足10公斤增長到20公斤;牠的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正在逐步恢復,有時候會「拆家」狂打攝像頭,也會玩冰坨、追兔子、探索新事物。
網友看着「凌小蟄」從瀕臨死亡到活潑好動,讚歎「愛會讓血肉瘋狂生長」,但趙海龍說,「凌小蟄」的受損的神經很難完全治癒,所以牠走路還是有點不協調,屁股會一扭一扭的,「往上跳時還好,往下跳時,時常會一頭栽下來。」
很多人關心「凌小蟄」被人類照顧了這麼久,未來能不能順利重返自然?趙海龍說,雪豹的捕獵環境位於懸崖峭壁,如果把現在的「凌小蟄」放歸野外,對牠的生存是一大挑戰。
雪豹是青藏高原上的頂級捕食者,在極端環境中,牠們進化出了在絕壁上捕獵的本領。由於活動隱蔽、種羣密度低,分佈地多在人類難以生存的嚴酷環境,雪豹又被稱爲「雪峰隱士」。而「凌小蟄」當初疑似是和母親學習獵食時,失足從高空摔落,導致神經受損。
★感激之情 牠用眼神傳達
2017年,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首次對外公佈了雪豹救治的影像,也讓這種神秘的動物走入大衆視野。當時被救助的「凌霜」被網友親切地稱爲「凌霜公主」。沒過多久,中心又救治了一隻雪豹,取名「凌雪」,由於年歲已高,被稱爲「凌雪太后」。看着趙海龍日夜伺候「公主」、「太后」,網友也給趙海龍起了個暱稱—「三德子」。
近年來,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憑藉成熟的救治體系,已救助了十隻雪豹,讓趙海龍印象最深的是「凌霜」。「凌霜」剛來時是癱瘓的,無法自主排便,趙海龍給牠喂藥、打針、按摩、紅外理療,還伸手幫牠掏糞便。
趙海龍說,「每天要進行兩至三次的治療,所以不能給雪豹打麻藥。爲了操作精準靈活,人員也不能佩戴護具。這特別考驗獸醫師的手法和經驗,要避開牠的牙齒和爪子去保定牠(保定,即用人爲方法使動物易於接受診斷和治療,保障人、畜安全所採取的保護性措施),因爲成年豹子還是存在傷人風險的。」讓他自豪的是,「凌霜」恢復得很好,如今全然看不出曾經癱瘓過。
獸醫師「徒手抓豹」的畫面也讓網友們大呼專業。趙海龍解釋,除了專業手法,日常的細心也格外重要。比如採血時,用酒精棉球擦拭雪豹的皮膚不能反覆打圈,冰涼的酒精可能會刺激到牠,掙脫間就可能傷人。
網路上有一張趙海龍抱着「凌小蟄」的視頻截圖被頻頻轉發,圖片中,「凌小蟄」的眼神不再是瀕死時的絕望和麻木,也沒有豹子的警覺和兇猛,而是非常呆萌和柔和。有人猜測「凌小蟄」是麻藥勁兒還沒過,但更多人願意相信萬物有靈,牠在用眼神向懷抱着牠的獸醫師傳達感激之情。
然而真實情況是,小雪豹對趙海龍反應很大,每當看到那個經常要抓住牠、給牠打針的人走過來,「凌小蟄」會躲起來,或者齜牙對他低吼。
雖然還不能自由行動,但「凌小蟄」仍趴着吃肉。(取材自光明日報)
●雪豹像一把保護傘 庇護其他高山物種
該中心救護的十隻雪豹中,目前有兩隻健康個體回到了大自然,剩下的由於老、弱、幼等原因留了下來,獲得了「永久編制」。趙海龍表示,「老弱的雪豹如果不被人發現,就會遵循自然法則被淘汰,但是牠既然被發現了,我們就必須救治牠,哪怕牠回不到野外,也能讓更多的人瞭解雪豹這一物種。」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主任何順福表示,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高原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晴雨表」。雪豹的主要食物是岩羊等草食動物,能維繫區域內草食動物的種羣數量。如果雪豹數量減少,岩羊數量會急劇增加,造成對草場的破壞,而高原地區的植被生長本就困難。
與雪豹生活在同一區域的,還有白脣鹿、藏雪雞等高山物種,當人們守護雪豹和其棲息地時,也同時守護了其他物種。從這個意義上講,雪豹像一把保護傘,也被稱爲「傘物種」。
獸醫團隊替「凌小蟄」檢查。(取材自光明日報)
雪豹分佈在全球13個國家,中國是雪豹最主要的分佈區,佔全世界雪豹棲息地的60%,青海省雪豹潛在棲息地面積佔到全國的22%。無法放歸、留在西寧野生動物園的雪豹除了用於科普展示,還可以爲人工繁育研究作出貢獻。
何順福回憶,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在2016年繁育成活了一隻雪豹,取名「傲雪」。三年後,人工繁育的「水墨」和「油畫」也成功成活,這也是目前中國僅有的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成功繁育成活的三隻雪豹。
在人工繁育的過程中,中心摸索到了提高雪豹幼崽成活率的大量經驗,比如在剛斷奶進行人工育幼時,摸索進食時間和數量,在關鍵時間點注射貓的三聯疫苗,防治其感染貓瘟;監測小雪豹的體重體徵、生理生化健康指標,形成雪豹育幼的健康評估體系等。
何順福表示,目前國家林草局已經整合設立大熊貓、亞洲象、穿山甲、麋鹿、藍冠噪眉、朱䴉等一批旗艦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按照國家林草局「旗艦動物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建設佈局方案」,其中雪豹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就落地青海省。希望依託雪豹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建設全面提升雪豹科學研究、就地保護、遷地保護、野化放歸、科普宣傳等能力水平,形成統一的保護策略。
未來如何更好地保護雪豹?何順福說,以雪豹爲研究對象,構建系統化、前沿化、標準化的科研監測體系,加大調查力度,擴大監測範圍,建立長期穩定的雪豹監測長效機制。保護岩羊、盤羊等有蹄類動物的遷徙通道,在雪豹及其獵物生存繁衍與擴散的區域引導牧民拆除或改造草場圍欄。
「雪豹『凌小蟄』的流量背後,映射的是公衆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正逐漸增強。」何順福說,該中心2009年成立時,每年救護的野生動物只有幾十只,而今,每年救護接近300只。近幾年,兔猻、藏狐等動物頻頻「出圈」,也讓西寧野生動物園火了起來,「我們希望通過每一個動物個體延伸到整個野生動物羣體,讓更多人加入保護雪豹、保護野生動物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