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邱瀟君/一把不利的剪刀

一把不利的剪刀。圖/AI生成/劉得

女兒從外地回來,興沖沖地遞來一把剪刀,說:「媽,這是左手專用的剪刀哦!」

我笑開了。孩子長大了,記得我是左撇子,還懂得找專用剪刀送我,終於有人顧念我了!

我把剪刀珍藏進抽屜,記憶卻倒帶回童年。那時候,左撇子被視爲怪胎,媽媽怕我成爲異類,用紅線綁住我左手的食指,一看到我用左手寫字、拿筷子,就提醒:「不可以喔!」那條紅線雖然早就拆了,但手指彷彿還記得勒痕,偶爾還會隱隱作痛。

如今時代不同,左撇子也有專屬的文具與工具,終於不用再藏着改了。這把剪刀對我來說,是女兒對我身分的理解與肯定。

好友來訪,我興高采烈展示剪刀:「你看,左撇子專用!」正要大展身手剪開她帶來的水果包裝,結果──剪、不、下、去。

不過是條軟塑膠繩,剪刀卻只發出微弱的「喀」一聲就卡住。我氣呼呼抱怨:「什麼爛東西,連細繩都剪不斷!」心疼女兒白花錢、辛苦一場,買了次級品。氣着氣着,心疼成了責怪:「等女兒回來我一定要提醒她,買東西要看細節,不要衝動、只看包裝。」

朋友淡淡地問:「就一把剪刀,有必要這樣潑她冷水嗎?」我反駁:「當然要教啊,我們做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不要一再犯錯!」好友輕聲說:「妳都七十歲了,妳覺得,她這輩子還有幾次機會,特地爲妳買一把左撇子剪刀?」

我愣住了。剪刀剪不開水果包裝,卻剪開了我心裡那層「媽媽責任感」。我想教會她選物要小心,卻忘了,她帶回來的不是產品,是心意。

我只顧一直盯着那根剪不斷的繩子,卻沒看到女兒穿越時間與忙碌,爲我買來的那份牽掛與體貼。朋友真有智慧:我看到的是剪刀利不利,她看到了孩子的用心。

摸着那鈍鈍的刀口,我忽然懂了:有時候,鈍的是剪刀,利的,是語言。

那把剪不斷塑膠繩的剪刀,最後剪開的,是我對教育的誤解。我把剪刀收好,也收起朋友的直言和女兒的溫柔。因爲我終於懂了:有些愛,不需要被糾正,只需要被好好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