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牧野/再走一回童年
再走一回童年。圖/韋帆
「我花錢給你們學英文,是講來讓我聽不懂的嗎?」媽媽如是說。多年來,我一直在想,作爲當年那個炫耀英文能力的小學童,到底是做錯了還是沒做錯?爲學到新知興奮的孩子,與父母分享學到的內容、想表現自己,這到底是驕傲,還是合乎情理?
後來,饒是學歷再高,我也未再媽媽面前論及知識或語言。一直不能理解,媽媽爲何花錢送我學習,卻不跟我一起學習,也不願意聽我分享學了什麼。如果時光重來,真希望她能說:「妳學到新詞啦?那能教教我嗎?我也想學!」
很多年後,我的孩子出生了。日漸長大的他們喜歡上了「令人憎惡的」數學。在過往視數學爲噩夢的媽媽我眼裡,好不容易高中後終於可以想離多遠就多遠,殊不知數學仍天涯海角地追着我。孩子問:「媽媽,650+531是多少啊?」看着他已經心算出答案,卻想和媽媽「玩」數學的眼神,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我仍會給予一串未經認真計算的數字,讓他們很興奮地說:「媽媽,妳答錯了!」
某日帶着孩子回孃家,他們想跟自家外婆玩「質數遊戲」,每個人要依序說出下一個不能被整除的質數。媽媽說:「我不懂,不知道,不要問我。」那瞬間,我想起小時候,每當要跟媽媽分享發現或新知,她總是不感興趣。如果父母不願學習新知,爲何要求孩子要喜歡學習?爲何要求孩子功課要好?
我能理解,對於已離開學校的成年父母,進入社會求生存,生活的一切已是如此理所當然。「行星有幾個?就是九大行星,冥王星到底要不要算重要嗎?」「質數有什麼重要的,生活中又用不到。」「圓周率背了半天也沒什麼用處。」「學那些歷史年分又無處可用。」
但對於求知慾旺盛的好奇小學童來說,世界的一切都太有趣了!他們想了解各種知識並刻在腦子裡,他們想知道世界各國的國旗,想了解世界板塊爲什麼是這樣,人類又是如何決定國家和國家的邊界?成年人眼中理所當然的世界,在他們看來只是探索的開端。
然後我才明白,原來自己對生命與生活已失去了原有的熱情。媽媽或許也是,因爲沉重的經濟壓力、艱難的人際溝通、生命歷程的各種枷鎖,早已沒有了赤子之心,儘管花錢爲孩子找補習班,但不會想與孩子一起突破自我,去學習更多事物。
但我不願走向與媽媽相同的道路。長期以來被電子設備佔用大量時間的我,決定重拾書本,與孩子一起學習。他想學圍棋,我就瞭解圍棋的規則;他想學魔術方塊,我就研究解法教他入門;他喜愛數學,我就與他一起討論數學的美。
孩子還在尋找人生的答案,我願放下已被固化的思想,重新陪孩子們一起走一遍。想起人們說,養育子女,是陪自己的童年再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