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河教授訪談錄:Ilizarov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爲諾貝爾獎級的科學貢獻
秦泗河教授訪談錄:
Ilizarov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爲諾貝爾獎級的科學貢獻
Ilizarov教授1992年去世,他發現的張力-應力法則,創建的全能骨科微創治療技術體系,石破天驚、滄海橫流,顛覆了經典醫學多項規則,屬於諾貝爾獎級的生理學與醫學貢獻,簡述如下。
一、牽拉成骨/組織效應
1.不用植骨治癒骨不連、骨缺損
2.不用植皮修復皮膚缺損
二、微循環重建效應
1.不用組織移植-修復慢性潰瘍
2.幾乎不用抗菌素治癒慢性骨髓炎
3.簡單的骨橫搬治癒糖尿病足
4.治癒缺血性脈管炎
三、肢體再生延長與重建效應
1.活體骨組織再生延長:中老年人能重現兒童發育組織再生重建之奇特療效。
2.牽拉骨/組織再生延長,可實現10cm或以上肢體短縮
四、骨科“救生船”效應
1.結合有限手術救治瀕臨截肢的四肢殘缺畸形
2.挽救嚴重開放、粉碎性創傷骨折
3.使重度肢體殘疾病人-擺脫輪椅直立行走
五、智能化、微電子器械研發效應
1.全髓內釘植入延長術
2.鋼板植入延長術
3.六軸智能化空間外固定器
六、體外調控再生重建-技術科學效應
1.骨科學通用理論與方法—肢體重建常數(秦泗河命名)
2.模仿自然重建理念與人-天合一整體醫學效應
3.開拓新的醫學領域,治療的病種遠超出骨科學範疇
4.體外調控再生重建與進化論、控制論、系統論契合
七、Ilizarov技術催生出新興國際組織
1.國際Ilizarov方法研究與應用學會(ASAMI)
2.國際肢體延長與重建學會(ILLRS)
八、Ilizarov技術與WHO制定的5P醫學模式契合
秦泗河提出肢體形態與功能重建28字方針
醫患同位,時空一體,
應力調控、動靜結合,
有無相生、再生修復、生態重建。
一走、兩線、三平衡下肢重建原則
秦泗河矯形外科
來源:秦泗河矯形外科研究院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爲供稿單位提供,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採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爲什麼要投稿?是爲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爲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爲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爲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