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愛人成殺手!精神科醫生曝致命警訊:快求助
S先生怎樣也沒想到,自己的枕邊親密愛人,竟成爲將自己推入深淵的兇手。(圖/S先生提供)
過去更有不少夫妻情侶之間反目成仇,最終登上社會新聞版面的悲劇,如臺科大學生不滿被分手,在臺大校園內對謝姓研究生潑酸自後自殺等。對此,精神科醫生楊聰財也對親密關係暴力危險提出建議,呼籲民衆可以「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進行評估,民衆可參考加強自保,只要出現「不能呼吸」的暴力行爲,如掐脖、勒頸等,是親密關係中預測致命結果的強烈指標。
楊聰財指出,過去他曾參與「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的設計,現已改版至2.0,該表原設計爲提供醫療相關人員使用,不過由於該表準確度高,因此民衆也可以加以參考自保。他指出,「臺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2.0 (TIPVDA)」是臺灣家暴防治領域的重要工具,其設計旨在協助評估親密關係暴力的潛在危險性。只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份量表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專業的評估,若民衆感到自己或身邊的人身處家暴危險時,務必尋求專業協助,例如撥打113保護專線或諮詢相關機構。
楊聰財表示,在TIPVDA量表中,若對方曾讓人有不能呼吸的暴力行爲,如勒掐脖子、悶臉等,加權分數高達5分,這確實象徵着這是最具指標性的危險行爲之一。其原因在有極高的致死風險,研究顯示,勒頸是親密關係中預測致命結果的強烈指標。
S先生的脖子上還可以看到紅痕,顯現出當時施暴者用力之大。(圖/S先生提供)
而該暴力行爲更代表對方有強烈的控制意圖, 不僅是身體上的攻擊,更是心理上的恐懼與威脅,相較於其他形式的暴力,勒頸或悶臉的外部痕跡可能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或低估其危險性,但也因此更具隱蔽性,同時也是升級暴力的預警,因此,將此類行爲賦予高加權分數,是爲了提醒使用者這類行爲的極端危險性,務必提高警覺。
楊聰財透露,在TIPVDA量表中,傷害性器官和未經同意將人帶走這兩項,加權分數也各有3分,其意義如下,傷害性器官本身極具侮辱性與侵犯性,也代表加害人有高度控制與報復意圖;未經同意將人帶走則剝奪對方自由與高度控制,並以此達到隔離受害者,方便加以施暴的目的。
不過楊聰財也指出,是否TIPVDA分數小於20分就可放心?,「答案是否定的。」他表示,TIPVDA量表的分數是用來評估風險等級的參考指標,分數越高代表風險越高,但分數低於20分絕不代表可以完全放心。即使分數較低,只要存在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爲,都應該視爲警訊。家暴的本質是權力與控制的失衡,即使是看似輕微的暴力,也可能隨着時間推移而升級,施暴者的行爲模式往往具有漸進性,從言語、精神暴力到肢體暴力,甚至可能發展爲致命暴力。因此,任何程度的暴力都應該被嚴肅看待,並尋求專業協助。
他強調,家暴案件的受害者通常不需等到TIPVDA量表中的「危險行爲」完全出現才反應。根據處理家暴案件的經驗,以下任何一種行爲出現時,受害者就應該拉響警報,如言語和情緒暴力持續升級、控制行爲越來越明顯、推、抓、打等肢體衝突的首次出現,以及「打破」個人的界線或尊嚴、暴力行爲後的「蜜月期」─施暴者在暴力行爲後表現出悔恨、道歉、承諾改變,但隨後暴力又再次發生。
楊聰財呼籲,親密關係家暴最直接的指標就是「直覺」,只要有感到害怕或威脅,或者在施暴者身邊感到緊張不安,「就是需要尋求幫助的明確信號。」他強調,「家暴零容忍」,如果民衆或身邊的人正在經歷家暴,請不要猶豫,立即撥打113保護專線尋求專業協助,或是聯繫當地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婦女服務中心等機構,他們會提供最即時與安全的支援。
◎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