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們”“家人們”怎麼就成了網上的標誌性稱呼?
來源:光明日報
日常生活中,我們基本不用“親們”“家人們”來呼喊他人。但在互聯網環境下尤其是網絡直播中,主播用“親們”“家人們”來呼喊觀衆裡的顧客、粉絲似乎已經成爲標誌性語言。
比“親們”更早的說法是“親”,首見於電商平臺,用來稱呼顧客,就是“親愛的(顧客)”的簡縮說法,此後擴展到了日常使用。“親”不僅比“親愛的(顧客)”簡潔、俏皮,而且意思也更加豐富,涵蓋了“親愛、親人、親朋”等不同意義。稱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時,自然生髮出“親們”“親人們”的稱呼法。
“親”和“親們”都可以用來稱呼他人,“家人”和“家人們”卻不是這樣。“家人”的基本意思是“同一家人、家裡的人”,不能用來稱呼。“家人們”的意思跟“家人”一致,但“家人們”在網絡使用中蘊含“親密、關心、寬容”的意義,意味着同一平臺裡的觀衆是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主播的家人。
用“親們”“家人們”來呼喊觀衆裡的顧客、粉絲,這種做法在直播行業相當普遍,其背後蘊含特定的營銷策略和心理效應。從積極方面看,這種稱呼能夠迅速打破主播與觀衆之間的陌生感,營造出親切、溫暖的氛圍。使用適當的稱呼語,尤其是當面呼喊,是顯示或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捷徑。稱呼語有心理暗示作用,會激活被稱呼人對稱呼語的情境心理表徵。當觀衆聽到自己被稱爲“親們”時,會激發出“親愛、親人、親朋”的心理感受;當聽到“家人們”時,會激發出“親密、關心、寬容”的家庭感受。親切的稱呼能夠建立起主播與觀衆之間的情感連接,從而增加粉絲的黏性和活躍度。
因爲稱呼“親們”顯得親切、溫暖,一些機關單位的服務平臺也加以借鑑。例如:
“親們,看這裡,咱家的燕麥,那可是來自優質產地,營養豐富,口感醇厚……”1月7日,在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新城工業園區內的萬舟食品有限公司電商部,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帶貨正在進行。(人民網,2025-01-07)
“歡迎親們進入直播間。請大家跟着鏡頭一起逛企業、淘好崗!”“50歲的大叔招不招?普工月薪是多少?學歷有要求嗎?是否包吃包住?”“看中這些崗位的親們,請動動您的指尖,儘快點擊下方鏈接投簡歷報名!”……這是日前博白縣直播帶崗主播入企“邊走邊播”引發直播間人氣暴漲的一幕。(人民網,2025-02-20)
實際上,“家人們”用來稱呼,古代就有,但卻是呼喊僕人,清代小說《聽月樓》裡就有這種情形:
這日也是飯後在捲棚內督工,忽聽牆頭上一聲響亮,擡頭一看,見跳下一個人來,大叫:“家人們,快些出來捉賊!”(《聽月樓》第十八回)
新中國成立後,人人平等,“家人們”不再表示僕人,只表示一家的人,但不能用來呼喊。有趣的是,真正的“家人們”是不能用來呼喊的;而可以呼喊的“家人們”,並不是真的家人。
(作者:儲澤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5月1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