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優美閩南語 挨批去中國化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指出,閩南語的特質爲優美古雅,但新辭典卻反將臺語簡化爲僅剩粗俗對話,已違背語言教育初衷。(報系資料照)

《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網頁近日公告新增770筆詞目,內容涵蓋「夭壽骨」、「教歹囡仔大細」等不雅語彙,收錄標準引發外界質疑。文史教師對此表達無奈,批評賴政府主導下的教育部,以粗俗語言作爲知識基礎,將罵人話納入官方辭典已近匪夷所思,質疑背後意圖爲刻意推行「臺灣台語」,與傳統閩南語切割,實質仍爲「去中國化」的語言政策操作。

北一女中國文教師區桂芝表示,傳統辭典應着重收錄需學習或陌生詞彙,但賴政府從將閩南語更名爲「臺灣台語」後,教育部頒佈的辭典內容大幅偏向日常甚至粗俗語言,讓人難以理解教育價值。

區桂芝直言,教育本質是引導人性向善,不是把粗鄙當教材,收錄如「放尿」這類日常口語,不僅無教育意義,還會破壞社會教養、誤導學生價值觀,更會引導孩子的劣根性。

區桂芝進一步指出,閩南語的特質爲優美古雅,但新辭典卻反將臺語簡化爲僅剩粗俗對話,已違背語言教育初衷,「教授們可能是要無愧於鐘點費,不然不必全放進去」。

另有一名不具名的歷史教師也批評,辭典字詞有失水準,閩南語向來語調優雅、蘊含古典文學底蘊,如歌仔戲、布袋戲中就大量使用文言文與詩詞,這份字典收錄的詞彙完全看不到閩南語原本的文化深度。

這位歷史教師認爲,賴政府這樣的做法,就是刻意以「臺灣台語」取代閩南語,收錄大量粗鄙詞彙,實際目的是文化切割,「這是典型的去中國化手段,讓臺語與閩南語徹底分離。」

他進一步說,這份臺灣台語字典也只是在網站公告,流傳性也不會太高,「絕大多數的人也不會看,就是綠營在那裡自嗨」,民衆想要查字典,必然還是以傳統字典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