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見未來,愈發美好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一橋飛架,碧海通途。
一年前的6月30日,歷時七年多建造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車。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從那時起,畫上“關鍵一橫”。它宛如珠江東西兩岸一條強勁的紐帶,帶動大灣區互聯互通邁上新臺階。
伶仃洋上,人來人往,車流不息。這一“超級工程”變身“超級動脈”。發達的公共交通,在珠江東西岸掀起“串門熱”——深中通道跨市公交客運量已於近日突破300萬人次,日均客流量穩定保持高位,單日最高客流量超1.7萬人次。無論是每天往返的上班族,還是利用週末和節假日到對方城市休閒購物、旅遊觀光的市民,都成爲了跨海大橋上的常客。深中通道,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寫下生動註腳。
這一場跨越伶仃洋的“雙向奔赴”,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一年來的事實證明,深中通道帶來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連通,更是創新生態、生活方式和消費潮流的深度交融。開通一年來,在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羣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創新流、消費流加速涌動,經濟涌現新活力、呈現新氣象。
深中通道如同一把“鑰匙”,“解鎖”了隔海相望的深圳與中山,開啓了珠江口東西兩岸深度融合的大門。深中兩地攜手共進,讓“深中同城”從藍圖漸次照進現實。跨市公交無縫接駁,通勤成本大幅降低。在便民利企政務服務領域,除了一批“深中通辦”事項落地,深中兩地在公共資源交易、電子證照和企業電子印章實現“深中互認”,深中兩地住房公積金繳存、提取、貸款實現互聯互通。“跨市無感”是如今許多深中市民的共同感受,這背後是兩地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上的深度融合。兩地居民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圖景,也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提供着鮮活範本。
深中通道也像是一個“超級接口”,珠江口東岸的科技能力與西岸的產業潛力,隨着時空距離的縮短實現更好對接。在深中兩地,越來越多企業正在探索“深圳總部+中山製造”“深圳鏈主+中山配套”“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產業合作新模式。實踐證明,深中通道的意義不僅在於物理連通,更在於激活了深圳與中山產業互補的巨大潛力。當前,更多深中創新合作項目仍在加速落地,兩地持續以創新一體化爲引領,串聯產業等領域融合發展。深中兩地要繼續深度整合創新鏈、產業鏈、技術鏈、服務鏈,從而加快形成更優產業生態。
一載光陰繪就灣區融合的新畫卷。深中通道,讓大灣區越來越“小”,“橋”見的未來越來越美好。這座橋是物理架構的跨越,更助推大灣區城市間的深層互聯,正爲相關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間、發展空間、想象空間。進入“一小時生活圈”的深圳和珠海,在產業協作、資源共享等方面,迎來新機遇;深圳科技園江門園區,正通過完善產業生態,加速搶抓“大橋經濟”發展機遇,打造以“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模式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園區和大灣區先進製造業聚集區。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這三大珠三角都市圈之間聯結更加密切。如我們所見,深中通道正煥發勃勃生機,展現灣區速度、灣區力度,彰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珠江兩岸融合向前、協調發展的圖景愈加清晰,粵港澳大灣區向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目標邁進的步伐更爲鏗鏘有力。伶仃洋的每一朵浪花都飽蘸希望,珠江口的每一次潮涌都凝聚力量。大灣區緊密相擁,橋通路通人心通,共享機遇、共贏未來!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