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小菜」收費屢起爭議 日本居酒屋換名目盼外國遊客理解

日本居酒屋可以體驗道地飲食文化,但一些預備知識非知不可。居酒屋示意圖。 圖/ingimage

據日媒「歷史人」報導,隨着訪日外國觀光客增加,日本的餐飲文化差異也成爲討論話題。其中,居酒屋的強制小菜(お通し)引發不少爭議。許多外國遊客不解,爲何一上桌就被收取一筆未點餐的小菜費用,甚至在英語圈被稱爲「Compulsory Appetizers」(強制前菜),讓部分消費者感到不合理。

與中國、韓國等地提供的免費小菜不同,日本的「強制小菜」會明確標示在帳單上,並收取額外費用。雖然「強制小菜」的起源可追溯至江戶時代的旅館與料亭,但當時這筆費用已包含在餐飲費內,與現代的計費方式有所不同。實際上,有明確價格的「強制小菜」制度,最早約在昭和10年(1935年)纔開始普及,當時它的作用是填補顧客點餐與上菜之間的空檔。

面對外國遊客的疑問,有些店家已做出調整。例如,新宿的知名飲酒區「黃金街」,在疫情前就曾取消「強制小菜」,改爲略微調高飲料價格,以減少爭議。雖然也可使用「日本版小費」的說法,但也有國家並沒有小費的文化或已經廢除。所以也有店家以座位費(table charge)來向外國客人解釋。但因爲在英語圈裡,座位費這個詞很少使用,通常用入場費(cover charge)一詞,也能讓沒有小費文化的國家旅客更容易理解。

「強制小菜」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但對外國人來說仍充滿疑問。如何以更友善易懂的方式向遊客說明這項傳統,成爲日本餐飲業者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