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拆遷!因興建疏洪道而廢村|1984年五股洲後村
二重疏洪道區域最後階段的地上物拆遷工作,在行政協調的隙縫中,洲後村拆遷工程暫時停擺,圖爲洲後村居民噴漆抗議政府強行遷村工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4/07/06 記者攝影)
位於新北市的二重疏洪道,設計之初主要是防洪之用,保護三重、蘆洲、淡水河右岸及基隆河左岸區域的住戶,後來延伸規劃,現今兼具休閒與保育的功能。1984年,中央政府徵收洲仔尾(五股鄉洲後村、竹華兩村和更寮村的部分土地)爲泄洪區,因而廢村,後開闢長約7.7公里,面積約424公頃的排洪道。
【推薦閱讀】 老臺北的酸甜苦辣 1992年中華商場拆遷 臺灣首次大型反迫遷運動:康樂市場的拆除與後續變化
1963年一場葛樂禮臺風過境造成大臺北地區淹水三天三夜,1968年政府宣佈了「北區防洪計劃」,洲後村被劃入爲「一級洪水平原區」。洲後村因爲是個宗族村,村民間比較團結,面臨廢村的洲後村村民自發地起來陳情、抗議、示威、請願,甚至開始至中央政府陳情,並進行遊行示威。
儘管洲後村的五十一位代表前往省議會陳情,要求省府遵守先建後拆的承諾,以保障村民的生活,但時任省主席邱創煥卻呼籲居民自動拆遷,否則將強制進行拆除。最終,洲後村無法改變二重疏洪道開工計劃的命運。
由於洲後村的遷村和村民請願活動持續,引起了蔣經國總統的高度關切,並且親自指示「妥善辦理」,臺北縣政府隨即派出幾十名社會工作人員,來傾聽洲後村民的意見。
有鑑於當局關切,省政府不得緩拆一週,併成立專案小組,規劃臺北縣蘆洲鄉二重疏洪道以東的「灰窯重劃區」,供洲後村未來遷居之用,村民每戶獲得五十坪土地,纔有今日蘆洲灰窯重劃區密集人口及繁榮現況,洲後村的抗爭事件最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