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海域化學事故應變能力 臺灣首支專業技術小組正式成軍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在檢視設備時表示,海洋化學事故的應變量能需不斷提升。(丁治綱攝)
海洋委員會今(13)日上午舉行「海域化學事故專業技術小組」成立儀式,此小組集結多領域專家及現場應變人員,成員涵蓋海委會、環境部、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及地方政府等多個單位,幷包含曾赴海外受訓和具備海上危害性物質(HNS)指揮級訓練資格的專業人員,這支60人團隊具備豐富實戰經驗,能夠迅速判讀污染物特性,進行有效應對,以確保污染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海保署環境管理組長馬振耀表示,應變小組成員共計 3位技術專家、5位應處人員,以及海委會13位取得海上危害性物質(HNS)指揮級訓練資格者,加上39位曾赴海外受訓的專業人員,類似消防隊24小時輪流值班,駐地在高雄科技大學第一校區內的南區毒災應變諮詢中心,遇到事故值班人員可立即反應,立刻集結團隊並將專業器材快速送達現場。
海委會同時展示了關鍵應變設備,包括能現場分析固、液、氣3態污染物的紅外光譜儀(FTIR),可即時掌握物質特性,提高現場判讀準確性。此外,防護裝備亦是本次展示重點,確保應變人員在高風險環境中能安全作業,主任委員管碧玲在檢視設備時表示,海洋化學事故的應變量能需不斷提升,因此海洋保育署積極推動國際專業訓練及跨機關合作,並持續修正「重大海洋污染緊急應變計劃」。
回顧過去海域污染案例,如2005年「三湖兄弟號」貨船沉沒事件,當時政府動員中央與地方資源,運用水下鑽孔技術及無人潛水載具成功抽除危險化學物質,防止污染擴散,爲海洋環境保護立下重要里程碑,管碧玲強調,未來海委會將持續強化技術小組的訓練與設備,並深化國際合作,打造世界級的海洋環境守護體系,確保臺灣海域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