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擔當 作示範 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再立新功(思想縱橫)
徐曉明
第六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表彰大會強調,“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感恩奮進、實幹奮鬥,爲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新徵程上,希望大家勇擔時代重任,增強發展信心,爲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再立新功。”激勵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新徵程上“強擔當、作示範”。此次大會的召開,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民營企業家羣體的深切關懷與時代厚望。
一、胸懷報國志,築牢同心奮鬥的思想根基
“在胸懷報國志上強擔當、作示範”,是解決民營經濟發展“爲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發展的言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旗幟鮮明地重申“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兩個健康”等大政方針,強調“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核心定位,非公有制經濟才能在面對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和內部發展的艱難險阻時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始終堅定發展信心,不爲一時一事所惑,不爲噪音雜音所擾。
“胸懷報國志”,清晰地指明瞭民營經濟發展的“根”與“魂”。民營企業家不能僅僅作爲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更要成爲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擔當者”。這意味着必須超越對個體財富和企業利潤的單純追求,樹立與時代同頻共振、與國家同向同行的遠大志向;要把企業的成長置於國家發展的宏大座標系中去考量,將企業的創新、生產、經營活動,視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當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企業家的奮鬥就擁有了超越商業本身的磅礴力量和崇高價值。
“始終同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是對“胸懷報國志”最真摯、最堅定的迴應。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準確把握黨中央決策部署,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在發展道路選擇上,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這種思想上和行動上的高度統一,是確保非公有制經濟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健康發展的根本,也是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實現政企同心協力謀發展的基石。
二、一心謀發展,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一心謀發展上強擔當、作示範”,就是要在直面挑戰中尋找機遇,在破解難題中實現突破。當前,部分民營企業正面臨多重挑戰。從外部看,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保護主義擡頭,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壓力;從內部看,一些企業仍受困於“玻璃門”“彈簧門”等隱性壁壘;從深層次分析,主要是部分企業自身內生動力不足,需要在創新、轉型、現代化治理等方面持續發力。
以科技創新爲“第一動力”。民營企業要敢於“啃硬骨頭”,勇於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同時,注重強化企業自身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完善內部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科技人才,努力在“卡脖子”領域實現突破,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數字化轉型爲“關鍵增量”。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大潮,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企業在生產、管理、營銷等全鏈條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降本增效,更能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爲高質量發展開闢新領域新賽道。
以現代企業制度爲“堅實保障”。一個健康、高效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是企業增強內生動力、抵禦外部風險的保障,要擺脫傳統家族式管理的侷限,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內部治理結構。在優化決策機制、風險管控機制和人才發展機制方面,提升經營管理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
各級黨委和政府也需要協同發力,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市場準入壁壘,落實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爲民營企業“一心謀發展”創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外部條件。
三、守法善經營,共建親清和諧的政商關係
“在守法善經營上強擔當、作示範”,深刻揭示了法治與誠信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法經營,這是任何企業都必須遵守的一個大原則”。“人無信不立,企無信不興”,民營企業家要做守法經營的典範。
“守法”是底線,更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民營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必須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進行。遵紀守法辦企業,不僅是對企業家自身的保護,更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民營企業”,意味着企業要建立健全內部規範管理體系,將法治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確保企業決策、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善經營”則是在守法基礎上的更高追求。“善經營”包含了多重意涵:一是指經營策略的高效,能夠洞察市場趨勢,科學決策,精準管理;二是指經營理念要光明正大,堅守商業道德,重合同、守信用,維護消費者和合作夥伴的合法權益;三是強調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企業家要潔身自好,做到“親”而有度、“清”而有爲,通過正常渠道反映訴求、解決問題,堅決抵制權錢交易和商業賄賂,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市場生態。
守法與善經營,二者相輔相成。一個不守法的企業,無論其經營手段多麼“高明”,終將是曇花一現;一個不善於經營的企業,即使嚴格守法,也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在規範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真正贏得市場、贏得尊重、贏得未來。
四、先富促共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彰顯時代價值
“在先富促共富上強擔當、作示範”,是將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富而思源,富而思進”,爲民營企業家指明瞭實現個人價值、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價值路徑,鼓勵民營企業家不僅要做財富的創造者,更要做共同富裕的促進者,積極履行“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的社會責任。
“富而有責”是企業家的基本責任。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事業,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爲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提供更多優質就業崗位、繳納更多稅收。這是企業對社會最直接、最重要的貢獻。
“富而有義”是企業家精神的昇華。企業家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要積極投身民生事業和公益慈善事業,義利兼顧、以義爲先。近年來,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搶險救災、捐資助學等各個領域,都活躍着廣大民營企業家的身影,特別是在“萬企幫萬村”行動及其後續的“萬企興萬村”行動中,民營企業更是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成爲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力量。
“富而有愛”是企業家情懷的體現。這種“愛”,首先是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讓員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是對社會的關愛,關注弱勢羣體,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最後是對國家的大愛,將企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在關鍵時刻能夠爲國分憂、爲民造福。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必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始終堅定發展信心、決心和定力,以“強擔當、作示範”的實際行動,共同譜寫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