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市場爆發!國務院出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迎來大動作

政策、技術與資本齊發力,破解“退役潮”下的資源與環保困局

2025年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構建規範、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標誌着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正式進入政策強驅動、市場快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部署不僅關乎千億級市場的未來,更與資源安全、環境保護和全球競爭力緊密相連。

政策加碼:全鏈條管理 + 數字化追溯,破解行業痛點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140萬輛(截至2024年底),動力電池裝機量多年全球領先。隨着電池平均壽命週期臨近,2030年退役動力電池量預計超300萬噸,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此次國常會提出的三大核心舉措直擊行業痛點:

1. 全鏈條管理:打通生產、銷售、拆解、利用各環節堵點,建立全生命週期流向監測系統,實現“一碼溯源”,嚴防“黑市拆解”引發的安全與環境風險。

2. 法治化規範:完善行政法規,強化監管,杜絕“小作坊”式回收亂象。例如,工信部已發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嚴控企業准入門檻。

3. 標準化引領:加快制定動力電池綠色設計、碳足跡覈算等標準,推動行業與國際接軌,應對歐盟《新電池法》等綠色貿易壁壘。

市場潛力:從“廢品”到“城市礦山”,資源循環催生新藍海

退役動力電池中富含鋰、鈷、鎳等戰略資源,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79%,鈷、鎳更超90%。通過高效回收,2025年再生鋰、鈷、鎳可滿足國內需求的27.7%、55.5%、28.7%,大幅緩解資源“卡脖子”問題。

企業已加速佈局:

寧德時代:通過廢舊電池提取可再生金屬,打造“電池-回收-材料”閉環,2024年半年報顯示其回收業務已實現規模化盈利。

國軒高科:在合肥建成動力電池回收基地,推動“梯次利用-再生利用-材料再生”生態鏈,技術覆蓋電池拆解至資源再生全流程。

跨國合作:晉景新能與華友綠色能源合作,在歐洲佈局31個電池回收服務點,搶佔海外市場先機。

技術攻堅:從“手工拆解”到“智能分選”,創新驅動高值化利用

儘管我國回收體系初具規模,但技術短板仍是制約因素。例如,傳統拆解工藝效率低、金屬回收率不足,而關鍵技術突破已現曙光:

邦普循環(寧德時代子公司):獨創定向循環技術,金屬總回收率達99.3%,居全球領先水平。

湖南江冶機電:研發萬噸級拆解裝備,實現帶電破碎、溼法提純等核心技術產業化,推動行業向自動化、精細化轉型。

數字化賦能:區塊鏈、物聯網技術應用於電池溯源,動態監控從生產到回收的全流程,提升監管透明度。

挑戰與未來:如何打贏“資源保衛戰”?

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

銜接機制薄弱:回收企業與梯次利用企業比例失衡,部分電池流入非正規渠道。

標準體系待完善:電池規格多樣、碳足跡覈算標準缺失,制約國際競爭力。

商業模式創新不足:需借鑑德國“共同回收系統”等經驗,探索可持續的基金支持模式。

未來展望:

工信部計劃**培育一批標杆企業**,推動“電池銀行”、儲能調峰等新模式,並加強動態監管。到2030年,我國有望建成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循環經濟體系,爲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綠色動能。

結語

動力電池回收不僅是產業的“下半場”,更是國家資源戰略的“關鍵棋”。隨着政策、技術與資本的三重共振,這場“變廢爲寶”的戰役,或將重塑全球新能源競爭格局。**誰掌握了回收,誰就掌握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