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國就業統計

圖╱美聯社

2025年美國非農就業情況

川普日前撤換勞工統計局長麥肯塔佛(Erika McEntarfer),只因爲原來就業連月成長的好消息,經修正變成了壞消息,四月川普意氣風發的實施對等關稅,沒想到五、六月非農就業就喝倒采,到底是統計有問題?還是川普有問題?

廠商面統計 臺美大不同

如同臺灣從家戶面、廠商面調查以瞭解就業情勢,美國也有這兩份統計,臺灣是由主計總處調查,美國則由勞工統計局負責,家戶面調查(CPS)可算出勞動力、失業率、勞參率,廠商面統計(CES)可以估出非農受僱人數、薪資、工時。前者是人力供給,後者是人力需求,相互參照,可以吹散數字上的霧氣。

和臺灣不同的是,美國廠商面的統計也納入政府部門的公務員,但不含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及軍職人員,這次惹惱川普的就是廠商面的統計,原本5、6月非農受僱者月增14.4萬、14.7萬,後來下修至1.9萬、1.4萬,這樣的下修有沒有道理?可以參照家戶面的數據。

家戶面的調查,同樣可以算出非農就業人數,只是所估得的非農就業除了受僱者,還包括僱主、無酬家屬及自營自作業者,當然也包括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由於統計範圍較廣,所算出的非農就業自然比較多,長期而言,兩者亦步亦趨。

我們來比比看,家戶面的非農就業5月減36萬、7月減39萬,讓川普震怒的廠商面非農就業(CES),不過是成長趨緩而已,趨緩是指還在成長,只是緩一點,但家戶面非農就業(CPS)已下滑了,這要讓川普看到豈不更加生氣?

以上所談的是月變動,再看年變動,兩份統計也相當一致,半年來非農就業年增率逐月降低,美國就業市場已然亮起紅燈。

美就業市場 氣氛恐慌不安

當家戶面和廠商面的統計都呈相同趨勢,那就說明勞工統計局此次修正是有道理的,四個月來對等關稅、232國安調查、政府裁員已讓美國勞動市場惴惴難安,別忘了公務員也在非農就業之列,如今非農就業下滑,川普不向上帝悔改也就罷了,怎還好意思撤換那位統計局長?

廠商面與家戶面的資料參照着看,可以追出真相,以臺灣2000~2005年家戶面調查,受私人僱用者增加了57萬人,表現不錯,但同期間廠商面調查所算得的受僱人數只增3千,相差懸殊,兩份資料到底誰算錯了?事實上,誰也沒錯,這是因爲家戶面是以戶籍人口爲母體,在上海就業、在東京就業都算臺灣的就業人口,但廠商面不會計入這些海外就業,2000年以來適逢海外就業熱絡,因而出現此一背離走勢,但無論如何,兩面參照,還是讓我們發現海外就業問題,如今政府每年發佈海外就業統計,就是當年這個矛盾的數字所促成的。

結論是,不論觀察美國或臺灣的就業,都得善於運用家戶面、廠商面這兩份來源不同的就業統計。

小檔案■廠商面(CES)估得的非農受僱者(經季調)7月是1億5,954萬人,4月爲1億5,943萬人,三個月內還略增11萬人,而以家戶面(CPS)估得的7月非農就業者(經季調)是1億6,096萬人,4月1億6,159萬人,三個月內少了63萬人。

小檔案■從家戶面(CPS)資料可以發現2023年受美國政府僱用者達2,153萬,2024年升至2,173萬,2025年7月降至2,068萬,政府所僱用的人數半年來明顯下滑,這與川普政府成立「政府效率部」大舉裁員息息相關,廠商面(CES)非農受僱者也包括公務員,政府裁員自然也會影響這項數字。